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目的的重要方法。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从新教材整合设计来看,在教学内容呈现上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观察、读图、思考、实验、讨论、阅读、制作、探究等。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时问题设计更要周密考虑,增加有效性。
一、实验观察中问题的设计
观察是科学发展的起源,实验观察是获得科学实验事实的根本方法,是学生认识反应原理及变化本质的出发点,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有效观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把实验观察内容细化成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细化了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对于掌握知识及培养观察品质和思维能力都十分有效。例如在声波的教学中,新教材在水面波的实验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水面会出现什么现象?软木塞怎样运动?这两个问题即使学生正确回答了,其实也并不清楚这两种现象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可设计成下列问题:铅笔点击处的水是怎样运动的?软木塞是怎样运动的?铅笔点击处,水的运动是怎样传给软木塞的呢?让学生描述水面波的特点:铅笔点击处,水的上下振动会引起周围水的振动,向四周传播形成水面波。wwW.133229.coM木塞周围水的振动会引起木塞的振动。接着演示声音传播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声源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使周围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
二、实验探究中的问题设计
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所以探究需要一个有效的问题引导。探究实验现象与产生实验现象的本质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探究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充分有效运用这一过程,否则会弱化实验的探索功能。
比如,在探究电磁感应条件教学中,在实验基础上得出用“磁通量变化”来概括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思维跨越。因此在现象与结论之间要设计一个有效的问题来构建一个支架,让学生通过支架,并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来内化新知识。在这里可这样设计:
问题1:是否线框和磁场有相对运动就有感应电流?引发学生进行讨论。
架设支架1:教师演示让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运动,观察现象。让学生发现相对运动不是本质,进而会结合实验比较分析得出: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强度b发生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问题2:磁感强度b不变条件下,会不会有感应电流产生?
架设支架2:教师演示:软线圈放入匀强磁场中,改变线圈面积s,观察现象。让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是磁通量发生变化,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有效问题得到了探索性解决,由此调动了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启发了他们积极主动独立去钻研,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习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物理习题浩如烟海,花样翻新,但其设计方法,大都采用变式,即依据提出的典型(或理想化)模型交替变更提供材料的形式,设计新的模型,以显示其物理本质。
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新模型时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型与典型模型进行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望题兴叹,无处下手。教师应根据问题的基本模式,改变其“包装”,进行问题有效设计,使之以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呈现。学生通过变式的练习,从各种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基本模式,可以从中体会到基本模式是如何将各种变式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加深对基本模式的理解。
四、教学总结中的问题设计
用问题训练单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反馈。学习结果的自我总结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整合自己学到的东西,使之结构化。问题训练单是一种训练元认知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从学科学习的实际出发编制一份问题的训练单,发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时,按着问题的训练单自我提问,自我回答,以达到对整个过程的自我监控。如“楞次定律”教学,教师出示如下所示的“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节课我有什么体会?我对本节课的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有何感受?本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方法?本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新课标是对以往课标的继承和发展,它体现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教师不再是传统教材的“克隆者”,而应是新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在实践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