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技校学生就业能力

2015-07-10 08: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国务院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已经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任务有了很清晰的阐述,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具体地说就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以及成人继续教育、再就业培训,促使劳动力转移。
技工学校生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学生毕业后就业率,简单地说就是能否顺利推荐上岗,并使学生基本能够符合社会企业对招收人才的需要,经短期培训或适应后能完全胜任所承担的工作。在初、中级的职业教育中,要完全实现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零距离”上岗。
在理论和实习方面做到双管齐下,同时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能够成功的获取职业并获得职业的成功,让学生做到软件硬件双具备。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刚刚起步,这种和谐的教育方式还没有完善,在此,笔者浅谈下提高技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内容。
一硬件方面
增加学生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就业前的技能操作水平。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时,必须尽一切可能增加学生就业前的实习实训机会,让他们掌握相当的技能,尽可能地适应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要。WwW.133229.COM
1.要加大实训的投入力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空间和机会
目前绝大多数公立职校,政府投入力度相对较弱,自身要发展,单靠学生的收费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国家已经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所以各级政府应有相应的政策和财政,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职业学校自己再投入一定的资金,学生的实训环境才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比如政府征收的教育费附加过去完全用于义务教育,现在完全可以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在这篇文章的开始,我之所以用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其意就在这里。职业学校实训设施的改善、加强和完善发展,我认为应是学校和政府共同承担的问题。在目前的条件下,虽然各类职业学校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投入,但与职业学生实训条件的满足仍有一段较长的距离,也因此而影响了职校生就业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和“零距离上岗”。不断加强和提高完善学生实训条件应是职校发展面临且必须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2.充分利用已有的实训力量,不断拓展学生的实习空间
在有限的实训条件下,我们应该满负荷地使用现有的实训力量,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实习实训机会,提高他们的技能操作水平。比如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大力走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与校外单位签订实训合同等。在这一方面,我校应该说已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近年来,除了加强与相关企业联合办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以外,还陆续与歙县旅游局、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众多企业签订了实习实训合同,把学生实训的空间和机会大大延伸了出去,不仅解决了学校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还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在上岗前就受到了在岗的实习和培训。
3.提高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实训能力,开设技能指导课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老师如果只局限于学校和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很难让学生掌握企业所需要的各类技术和技能。所以我认为,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每年都要送到相关院校和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始终掌握该领域先进技术,成为我们职校也是企业所需的技术尖端人才。我想,当企业遇到技术难题第一个想到的是请某职校找某教师来解决问题时,那么这所职校毕业学生的就业局面就非常乐观了。
二软件方面
通过职业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能力,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1.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职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在挑选和录用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3.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
近年来,在学生身边经常发生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马加爵一怒之下砍死自己的室友,起因竟是打牌这样的小事,几句争执、一场误解便上演了一出震惊全国的恶性杀人案件;大学生自杀、虐待动物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无数学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才有了“马加爵”,“涌现”出为数众多的高分低能者。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是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韧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4.正确的择业心态:提升就业能力的保证
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在企业界看来,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5.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在家由于受到过多的宠爱,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都没有受到规范的教育。我认为职业学校是培养学生并使之成为走向社会的人才,所以必须加强养成教育和责任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培养学生勤劳朴素、艰苦奋斗的思想理念。它不等同于让学生穿破衣裤、吃冷泡面,关键在于这种理念对青年人成长的重要性。
(2)加强学生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品德教育、礼仪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荣辱观。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这一方面都存在极大的欠缺。因此,我认为职业学校除了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结合日常对学生的教育以外,应开设养成教育课程,给予学生规范的、全面的养成教育。在学生面试和应聘时,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面对用人单位的提问不知如何做、如何走、如何回答,衣着不整等。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规范而长期的教育才能有效的解决。
(3)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教育。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往往只重视就业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责任意识的灌输,致使学生认为只要掌握了就业技能就能成功就业,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用人单位除了需要员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还非常重视员工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让每一位参加就业的学生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不但具有专业技能而且具备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职业人,是我们职业学校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位教师都应向学生灌输这种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以实际行动展示自己的责任心、敬业精神,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如演讲、辩论、球赛、文娱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团队意识,加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树立他们的团队精神,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阐述,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涉及的方面是比较多的,仅靠某一个环节或方面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技能训练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其他方面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围绕这个因素来进行的。在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当是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大课题。我希望通过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职校的共同努力,在不远的将来完全实现职校毕业生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让职校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编著.大学生礼仪[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许春珍主编.公共关系学[j].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
[3]王俊峰编辑.职业指导[j].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