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人力资源 通才教育
论文摘要:智力劳动者,在未来时代,将成为主要的对富创造者。青少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关乎到我们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的千秋大业,其中教育手段、方式在青少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对青少年进行通才教育,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关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事。对青少年进行通才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有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助于青少年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也是对青少年进行通才教育的核心和所追求的目标。
21世纪的今天,社会的发展将面临残酷而激烈的竞争。其核心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依靠人来掌握、依靠人来发展的。实践证明,当代青少年有优势、有不足,反映了现行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共存。这对青少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在继承发扬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并舍弃其弊端的基础上,根据当代用人市场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教育的模式体系—对青少年的通才教育。
一、少年通才教育的涵义
对青少年进行通才教育,其中的“通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具有并体现全面的文化素养的人才。Www.133229.cOM这里所提及的全面的文化素养,是指作为家庭成员和社会个体的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素养,它是通才必备的基本条件。换言之,通才是具有能够优化生活、工作和交往质量并获得实践效果的公民。
一提到通才,人们常常持有两种偏执的看法。一种认为,通才必须是同时精通几个专业领域、同时挂几个显赫头衔的名人学者;另一种认为,通才就是用“情”不专、样样通、样样松的“混子”。产生这两种偏见的原因,是不理解通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层级性。我们说通才与专业相关,但是它的作用决不只限于专业领域,通才的“才”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广泛性。就是单纯地在专业领域考察通才,那也是一个具有多级的层次的概念。在通才中有象罗蒙如诺夫那样的集化学家、物理学家、矿物学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于一身的天才,有将一种专业知识横移到另一个专业领域并获得突破性成果的精英,也有不囿于狭窄专业、见多识广、眼界开阔的一般人。这三种类型的人都属于通才,其差别也就体现出了通才的层级性。值得说明的是,通才与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是相辅相成的,是博大精深的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业务精深的专家,多数是“通才”基础上的专家。
对青少年进行通才教育,其意义为:随着以智力和知识为特征的“智能”社会的来临,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优势已由金融资本转变为掌握新知识、新智能和具有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最有价值的资源。不仅仅是谁拥有青少年就拥有世界的未来,而是谁拥有最雄厚、最广泛的育少年人力资源,谁就会在21世纪世界经济赛局中稳操胜券。因此,文化素养全面、知识领域开阔的通才,在人类建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文明中起着无可比拟的巨大的作用。对青少年进行通才教育,培养数以千万的各门类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关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大局的大事。
二、青少年通才教育的功能
如果从受教育个体的才能发展来看教育功能的话,那么通才教育就是把受教育者造就成当代社会所孺人才的最好方式。这是因为:
1、通才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
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是塑造未来科学和文化杰出人才的关键,而青少年个体创造力的大小与形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形象思维是通过对外部形象的想象,去建构心理形象。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创造力。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闪光的灵感一向是被知识渊博、眼界开阔、情趣丰富的人所拥有。
有的教育家将学生的能力分为三个领域:知识的领域(知识和智慧)、技巧的领域(操作和技艺)和情意的领域(价值观、审美观、兴趣和习惯等)。一般说来,凡是优秀人物在上述三方面应该都是全面发展的。历史上许多做出震古烁今的巨大贡献的伟人,都兼备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双重素养。爱因斯坦在小提琴演奏方面的成就差不多与他在现代物理学方面的贡献齐名,精通古诗词的苏步青教授在数学上有那么高深的造诣;虽然目前人们还说不清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对数学影响的原理,小提琴的旋律与相对论有什么关系,但我们却知道,清初的戏剧家兼建筑家李渔将建筑的美学原则运用到戏剧创作中,爱因斯坦从斯宾诺莎的哲学和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中吸取了世界统一性的思想,莱布尼茨由道教的八卦图中发现二进制,创立了数学逻辑等事例。这些说明,人们拥有的信息量越大,文化素养越高,思想便越开阔,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得也就越紧密。
无数事实表明,通才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是通过广泛的专业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学习,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科学综合化、一体化的意识,有助于培养青少年个体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每个青少年个体把握住科学发展的趋势。
2.通才教育有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所憧憬的社会理想。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智力发展和自我完善;文艺复兴时代的理想是造就“全能的人”;卢梭、席勒、傅立叶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和社会空想家也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推崇的目标;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更是共产主义理想蓝图中的一幅动人的图画。所谓人才,首先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前提。如果只谈“才”的话,那么功能越来越高明的机器人,也许比生物人更象人才。一个受过完美教育的现代人,与智能机器人的根本区别是,他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机活体;他是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成员。一个学者或专家如果没有明确的世界观,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高雅的审美情操,不仅在事业上很难有大的成就,就是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也是有困难的。一个青少年个体的上述品质的培养和造就离不开通才教育。
3.通才教育有助于青少年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提高科学家可以用他们掌握的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也可以滥用科学技术去祸及自然和社会。所以科学家要讲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要运用科学为人类造福,促进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批科学家为纳粹德国制造杀人武器的教训,使西方教育界深深感到:孤立地学习科学技术是危险的,必须关心社会,探索伦理问题,培养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开始重视对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在西方一些理工科院校不仅对人文和杜科课程教学做了严格的规定,而且对这些课程的教学目的也做了明确的规定。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期望通过人文、社科和艺术课程的教学,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的:发展学生的口头和书面交往的能力,增进学生关于人类文化及相互影响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构成人类活动基础的理论、概念和思维体系,促进学生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结构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社会交往关系的承受能力和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能力。
我国原本是一个崇尚文化,重视伦理道德修养的文明礼仪之邦,在思维方法上惯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传统文化的这些特点如果注人当代的科学精神,就一定能创造出一个适于培养杰出通才的教育环境。然而,由于多年来重理轻文的思想的影响以及近年来中学阶段文理学科的偏向,致使一些青少年学生在学科目标上崎形发展。虽然专业课程考分不低,但基本技能、文字能力、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很差;思想贫乏,兴趣不广,境界不高,孤陋寡闻,对专业之外的事物漠不关心;信息单一,思路偏狭,心胸狭窄,抱负不大,甚至有的连文明礼貌、民风民俗和社会道德等方面的修养都不到位。我们现在培养的青少年学生应该是21世纪的英才。他们是未来国际竞争中中国队的主力队员。因而,造就这一代人普遏的伦理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献身精神和敬业精神,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革命的人生观,是我们当前各级、各类教育战线的迫切任务。
知识是道德和文明的基础。人生观、世界观、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和审美情趣等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而确立的,“有觉悟、有道德、讲文明、守纪律”,做一个好公民的行为规范,也是在相应的文化和知识基础上建立的。通才教育丰富了青少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内容,这一切正是对青少年进行通才教育的核心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