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浅析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015-07-06 10: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心理障碍 心理恐惧 心理挫折 体育意识 体育教学
  论文摘要:阐述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几种因素,并进而探讨教师如何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做到育体、育心相结合。
体育是一项以身体活动为表现形式的健康促进性社会活动,对人的培养首要目标就是突出“健康”观念的形成。通过完善的体育教学,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合作与竞争的精神,承受挫折、困难与压力的意志,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等一些素质。而在体育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学生出现消极的心理状态,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若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必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心理障碍的诱因
心理障碍从表面上看不太像病,而且直接危害身体的症状也不明显,故不会像生理疾病那样易被人们发现,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实际上,心理疾病同生理疾病一样,对人有着严重的危害,在某种程度上,它比生理疾病更危险、更可怕。如果不加以克服,则会产生不良后果。在体育教学中,因某些项目有一定的危险性或新异性,自然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及练习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这是一种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另外是由于学生的体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心智能力水平、健康状况和某些缺陷所带来的限制)及个人运动需要所受到的限制,也就是说心理挫折感也是形成心理障碍的一个原因。最后一点,笔者认为是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不足,缺乏体育意识而造成的一种心理障碍。wWW.133229.cOM
(一)心理恐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恐惧心理,就会表现为心跳加快,注意力分散,手脚发软,动作变形等。可以说恐惧直接影响学生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而且还容易造成伤害事故,从而形成越怕—越不敢做—越不敢做—越怕的局面,也就产生了心理障碍。这种心理一般产生在以下五种情况:(1)学生在第一次做练习时;(2)学生在学习新技术时;(3)学生在学习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时(如跳箱、跨栏、跳高);(4)在以前的学习中,曾经在该项目学习过程中受过伤;(5)胆子小,身体素质较差。
(二)心理挫折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一旦受阻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时,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和紧张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失望、焦急、懊恼、丧气,有些意志力坚强的学生,好胜不服输,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刺激自己更加努力地去克服它、掌握它;而有些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学生,则会被这种消极情绪所影响,从而丧失自信心,一赚不振,甚至对该项目失去兴趣,放弃对它的学习,产生心理挫折感。
形成心理挫折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曾经得到过满足,但由于外部条件发生变化而失去了这种满足所造成的挫折。如某学生在中学阶段曾经是班上的体育骨干,成绩突出,但进入大学后可能成为班上的中等生或差生,失去了本来拥有的优越感和成就感,因而形成心理挫折感。(2)指满足需要的目标由于受到外界的干预、阻止而引起的挫折。如教师不管学生是否已经尽力,而对掌握技术不好的学生过多地、没有分寸地指责,使学生有失意和沮丧之感,形成心理挫折感。(3)指外部条件不理想造成的心理挫折。例如有许多学生进人大学后具有通过体育课掌握多项运动技能使身体强壮的愿望,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场地器材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致使学生产生心理挫折感o(4)对自己要求过高,而能力有限,无法达到目标而造成心理挫折。例如有些学生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可以将100米短跑成绩从19”提高到17"9,可这时她看到的却不是自己的进步,而是要和班上跑14"5的同学去比,那自然会感到失落,会对自己失望,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从而形成心理挫折感。
(三)体育意识的缺乏
体育意识可以说是对体育价值的认识。由此可见,人们的体育意识也正是在对体育的认识过程、了解过程、实践过程和掌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体育意识的薄弱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根据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的中学教学中,为了提高高考的升学率,学校把重点都放到了文化课的学习上,从学校到家长再到学生本身,都把体育摆到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甚至有些学校竟然停掉了体育课,如此一来,学生怎么能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人为地影响了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其次,在体育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与体育间建立的关系最初是“玩”的概念,那是因为在儿童时期,游戏占有了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他们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在学生的心目中,体育并不像教育者们所期望的那样有多么重要的社会意义。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的学生存在着既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又“厌恶”体育课的现象。调查表明,这种“厌恶”的情绪主要不是因为对运动本身的反感,而是来自于心理的障碍,来自于心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学生认为他们想学什么,教师就应该教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该学什么。因此,学生活跃在操场上的时候,脑子里的确主要想的是“开心、好玩、锻炼、放松”,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门需要进行系统学习的课程。
  二、心理障碍的消除
(一)心理恐惧感的消除
教师应认识到心理恐惧感是一种正常现象,只要教学方法应用得当,是可以消除它的。

1.动作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的全部活动都是依靠动机去达到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告诉学生练习的实际意义和锻炼价值,从而让学生用动机的力量和顽强的意志去对待和战胜困难,克服恐惧心理。实践证明,这是消除学生心理恐惧感的首要方面。

2.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正确、优美、轻松自如的示范动作,会给学生以安全易学的感觉,使其对该动作技术产生学习兴趣及跃跃欲试的要求,从而大胆而充满信心地去学习。试想一下,如果教师自身的示范动作紧张吃力,给人以危险感,那么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3.体育教师在给学生安排学习内容时,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体能状况,不能死搬照用。因为有些教学评价的标准较高,学生不易达到,因此适当降低难度标准,使学生不致因觉得遥不可及而产生恐惧心理。毕竟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而不是让大多数的学生品尝失败的滋味。
4.采取良好的保护与帮助措施,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增强掌握技术的信心。同时,教会学生相互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包括自我保护方法),亦会增强学生练习时的勇气和信心。
(二)心理挫折感的消除
在体育教学中,大学生所产生的心理挫折如同其他心理变化一样,具有双向变化的特点。尽管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消极的、令人不快的、但如处理得好,也可能转化为潜在的积极因素。
1.首先,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其二是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学生发生了什么问题,及时开导并加以解决;第三是课后找学生谈心,注意态度要和蔼,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愿意把想法和问题告诉给教师。教师在工作中动情是手段,晓理是关键,转化是目的,这是消除学生心理挫折的主要途径。
2.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学生之间身体素质、运动基础的差距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区别对待,应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尽量鼓励帮助,不能对运动水平低或身体能力差的学生态度冷淡、缺乏关心,致使这些学生自尊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消极心理。
3.群体感受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在充满生机、团结互助的心理气氛的集体中,会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感觉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从而克服自卑感,消除悲观紧张等情绪,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们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学要求教师要结合体育的特点,科学、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与培养,使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正确、深刻的认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使其体育意识不断提高、完善,以满足其身心与文化的需要,达到终身得益的效果。
1.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体育理论教育。学生体育实践的实效性与长期性,需要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能力。
2.笔者认为,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素养的教育,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心情舒畅、情趣尽致,尽量结合学生的体育天性,切不可忘记,体育教学不能使学生失去“乐趣”与“满足感”,毕竟学生的需求决定了体育教育的市场。让体育逐步融人学生的日常生活,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从而获得健康效应,加深体育意识。
3.积极有效地组织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以及体育知识讲座和体育竞赛观摩等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更多的学生加人到体育活动的行列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参一与意识和竞赛意识,以体现体育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特点。
4.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其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学生,通过与学生的语言沟通、情感交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水平,更新知识,积累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师本身体育修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综如上述,学生对体育课之所以形成心理障碍,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消除其心理障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