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教学都有可能留下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师如果能积极反思,认真面对,那么他一定会在教学与反思中逐渐调整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智慧,让自己获得更快的发展和成长。教学反思是对教师自身实践的思考,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这是我们教师专业化发展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
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的处理是否恰当
教学目标的达成始终是衡量一节课的标准,是一节课的“魂”。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而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
为了完成这些教学目标,教师要采取许多的方法和措施,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到位;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抑或超乎所想的顺利,抑或不尽人意。Www.133229.COm所以,课堂中的点滴得失,成功与失败,教师皆应将其记录在案,认真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期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安排更周到、操作更自如。
反思二:教师的备课是否有效
以往教师的备课方式是“只见教材不见学生”,注重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忽略了课堂的实际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而不注重分析。而新的课标是“以学论教”,这将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而不是在课堂简单地再现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思索自己的备课是否有效,带领学生走进书本,又要走出书本。
通过教学反思,我们教师要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课堂,了解他们对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哪些东西事先没有考虑到,没有在教案中体现到,将这些反思应用到教案的改进中去,可以使以后的备课更加有效,更加贴近学生。例如,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并行设计“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两大部分,既考虑教,又考虑学,可以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和课后小结,便于教师分析学生、思考方法、总结经验、补充遗漏。
反思三:课堂是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新课标关注的是学生,是学生的“学”,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的空间是否得到了保证,这也应该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学生的疲劳状态、学生的知识差异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着课堂效果。这一切都应该及时反思,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进行及时分析、综合登记,以帮助自己在日后备课、授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分析。
例如,新课程倡导学生科学探究,我们也经常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过程,但往往流于形式,形同于花瓶,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
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反思:我们认为应该思考、讨论的问题对学生理解知识有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到底有没有价值?能否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许多情境的设置是不是都有效……这些问题的反思都会有利于我们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反思四: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了提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知识,学会了学习,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才是我们一节课所要达到的真正的目标。
融入了课堂,学生总会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一些“创新的火花”,这些智慧不仅能启发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例如,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灵感的涌现而穿插其中,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积极参与到了教学中,课堂顿时充满勃勃生机。结果大家愈是多想,想得愈是透彻,找到的原因越多,学生的兴趣越浓,也真正地学会了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及时把诸如此类的小插曲所产生的效应,记录在教学反思记录中,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样,对于课堂中节外生枝的实例,比如,教学中的错误,一些突发的事件等,也应及时记录,吸取教训,加以改进。
反思五:教师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也许一个板书并不漂亮、口语表达并不是很利落的教师也能上出一堂好课。新课标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表达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是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是教师的随堂机智。
新的课标改变了学生,更多的是改变了教师,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正发生改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更要加以反思,寻找不足,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创新思维,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已教学能力提高的阵地。
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学反思既可以是对自己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他人的反思,还可以采取集体反思,教师在反思中寻找低效、无效教学的根源,通过自省,把合理的建议、改进的措施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之中,提高了自己,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贵在及时,一有所得,及时写下,在上完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成败得失,及时做好记录。课后的反思,虽然点点滴滴,但它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自于我们深刻的思考,是我们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贵的。
教学反思,贵在坚持,坚持,一切皆有可能。经常看看自己所写的教后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