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不妨给学生铺设“台阶”,让课堂教学层层深入。本人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解一元一次方程(二)》第二课时——去分母的教学中,感受到了教材在问题引入、例题选材上存在目的性不明确以及跨度过大等问题。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地活用教材,为学生铺设“台阶”,让学生手动起来、思维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下面就是本人在本节课中的教学尝试,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摒弃教材中的问题引入,创设新的情境
教材的问题引入是: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设这个数为x,所列方程就是 x+ x+ x+x=33。问题设计的本意是让学生从两种不同的解法中体会到去分母方法的简便性,但实际情况却是两种做法不分伯仲,学生很难体会到去分母方法的优越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此解法的积极性。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情境: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西方的感恩节。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很多爱我们的人,为我们付出最多的人就是我们最亲爱的父母,他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很多。Www.133229.Com请带着一份感恩之心来看看下面的问题:
一位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每天早出晚归,收入固定却很微薄。下面是这位同学每月的花费统计:每月,母亲要用自己所有收入的 支付孩子的生活费;每月,母亲要用自己所有收入的 支付孩子的学习费用;每月,母亲要用自己所有收入的 支付孩子的其余费用。每月孩子的全部开支为1000元。请你算算这位母亲一个月的工资为多少元?设这位母亲一个月的工资为x元,可列方程为: x+ x+ x=1000。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突出了去分母解法的简便性,给学生铺设了本节课的第一道“台阶”,引入了新课;二则可同时对学生进行一种感恩教育,让孩子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也使他们能通过这样的教育,更懂得自己的努力方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此解法的积极性。
二、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材中以方程为例,让学生探究解有分数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而实际情况却是:方程跨度过大,一个方程就涵盖了去分母解法的几个易错点;“台阶”过高,大多数学生不能完成学习目标。由此,我将此方程的各个易错点进行分解,为学生铺设了本节课的第二道“台阶”。
[方程1]解方程
要求:学生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同桌交叉评阅并记录存在的问题。
目的:与课本问题引入中的方程相比,此方程多了一项“-1”,学生易出现“漏乘”问题。通过交叉评阅,学生自行发现并解决了问题。
[方程2]解方程
要求:学生独立解方程,同桌交叉评阅并记录存在的问题。
目的:与[方程1]相比,此方程的易错点变为去分母后倍数为“1”时易漏括号。通过交叉评阅,学生自行发现并解决了问题。
[方程3]解方程
要求:学生结合前两个方程的解法及易错点解方程,小组评阅、记录问题,交流讨论出各个步骤。
目的:此方程涵盖了以上两个方程的易错点,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地引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三、展示学习成果,将知识进行延伸
利用各小组所记录的问题,由各小组以讨论交流的方式总结去分母解法的步骤、解法中的易错点以及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与感受。我设计了如下表格(要求学生讨论后填空):
学生的学习除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材安排了例5作为本节知识的应用。
考虑到本节课的容量和难度,我又为学生铺设了第三道“台阶”,将例5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它。这样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将去分母解法进行了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都能体会到知识带给他们的快乐。
给学生铺设恰当的“台阶”,既为学生交流、探讨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如何学习提供了示范。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也需要教师有效地设计和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看似简单,却孕育着深刻;这看似细小,却彰显着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