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优化课堂提问 巩固新课改成效

2015-07-06 10:0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精心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课堂出现了大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提问的频率明显提高,但其中不乏很多无效的提问。本文试从优化提问的角度,提高新课改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优化课堂教学提问提高成效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师生间的互动,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教师的“教”,而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是互教互学。但我发现很多课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师生频繁互动,但实质上存在很多的无效提问,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本人认为在新课改课中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问题过易,缺乏启发性
有些教师为追求课堂的热烈气氛,常常设计大量的问题。但仔细一看,教师提的都是一些能从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不需要进行任何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丝毫没有变通性,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思维。WwW.lw881.com实际上,这种提问只是一种课堂作秀,如“对不对”、“是不是”之类。学生往往回答雷声大,收效微。这种“大合唱”似的提问,不言自明,学生站在地上就“摘着了苹果”,无须经过“意志的努力”就很轻松地回答了。
二问题过难,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否则提问没有意义,但难度要控制在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即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思熟虑之后可以解决的问题。过难的问题不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还会产生畏惧心理。
三提问过于繁琐,不分轻重巨细,处处皆问
设计的问题过多过杂就会主次不明,造成学生心理上转移过快,注意力不能集中,思考不能深入。教师要善于发现具有思维强度的提问点,并适时提问。既要通过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又不要因为过多的问使学生过于疲劳而不思考了。
四提问只顾点不顾面,忽视个性差别
1.把握难易度,激发思维兴奋点
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据心理学家研究,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能发生;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知识相关联、相衔接。即教师应清楚了解学生认知“已知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提出的问题成为“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促进“最近发展区”上升到“未知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认真备学生,不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还要了解和把握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程度及特点,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好提问。教师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防止课堂提问出现过难或过易的情况。

2.看准提问点,围绕重难点
为了防止满堂问,教师必须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就教学的具体内容而言,提问的时机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展开过程所处的具体阶段。一般认为,在一个具体知识讲解之前,要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认知水平进行课堂提问,其目的在于通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在知识点的衔接处要对学生进行提问,其目的是通过提问,让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理解知识发展的演进过程;在课堂结束时也适合提问,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及时得到课堂反馈信息。另外,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纷繁复杂,教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重点突出,还要灵活把握,力戒面面俱到。
3.因材施教,提高针对性
课堂提问如果只提问那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势必造成教学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发展,所以问题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的问题要分成难、中、易三个不同的梯度。常言道:“十个手指不一样齐”,更何况学生呢!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基础、思维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别,这必然造成学生中存在着好中差。提问时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易的让差生回答,专门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答问的学生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不仅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消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能够烘托课堂学习的整体氛围,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必将先通过改变教师的观念再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这种改变必将牵涉到一系列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改革的深入也将是一个反思、反思、再反思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互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也会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为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马雪能.课堂提问技巧略谈[j].文学教育,2008(4)
[2]吴永清.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例谈[j].教育在线,2008.1.14
[3]王福灵.课堂提问之我见[j].成才之路,2008(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