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行动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技能方式。它是英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程体系在目标、功能、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做了重大的改革,而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要靠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与新课程同步,就必须转换角色,树立新思想、新观念,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自我更新、完善和发展。为此,我们英语课题组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课堂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和方式获得的。其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其行为必须作相应的变化。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应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WWw.lw881.com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让学生全面发展,不是让每个学生都按统一的规格水平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样就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了一种模式化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传统教学中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让学生配合和适应老师的教。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讲解要起到启发、引导、点拨的作用。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是为了不教”,“无需教师教,学生自能学”的理想境界。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展真理、掌握规律。压缩或省略学生思维过程,直接让他得出结论或背诵前人提供的答案,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害的。
5.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传统教学是“你教我学”、“我讲你听”,学生完全任老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很少让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显得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诚然,要改变以上传统的教学方法还需时日,而且要严格要求学生的态度转变,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我积累”转变为“我创新”,从“我相同”转变为“我不同”。任何一种革新,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但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必须选择这条路,否则,教育先行只是一句空话。
二、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进行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教材的应用,让老师过去一个人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被动局面变成教师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局面。因此,新课标倡导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教育行为已不是过去单一的角色,而是一个多元的角色。例如,高中英语必修<4>,按照传统教学,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接受的只是单词、词组、语法、句型,无法达到教材所要求的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于是我们开始尝试改革,利用导学案,采用活动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等,试着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去学习,去寻求知识。根据具体情况分配任务,如何收集资料,把讲台变成舞台,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正确的选择。由于这些材料与社会联系紧密,学生学习兴趣很浓,本来很头痛的德育教育,因为学生自己参与比较,老师不用多说就迎刃而解。通过这些尝试,我们觉得教师在新课改中应转变角色,重新定位。
1.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由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须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教师是学习的建构者。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组织教学,比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的建构者。
3.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所以学生可以从其它渠道获取知识,有时甚至比教师获得的知识还多。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4.教师是学生综合活动探索方法的引导者。好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综合性活动总体设计指导的意识,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根据教师的示范,学生活动的情绪与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教师在综合性活动的设计、方式、方法上加以指导,学生才能在原有的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不至于无所适从。新课程改革为构建高质量的师生互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英语活动中的主体性,是师生共同体现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为前提。应该说,在新课标下师生所建立的平等合作、对话沟通、互动关系中,教师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点拨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
5.教师是课程开发者。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接受者,而是要作为积极的开发者,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课程的开发能力,把课程开发作为职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教师是探究者。教师应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经验和技术型专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入认识自身的专业行为,教师有必要进行研究。同时教师作为研究者,也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
7.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教师要扮演“桥”的角色。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渡,发挥桥梁作用,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不能把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水平,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8.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这种反躬自省对于教师发现自身不足、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教师更要积极反思,通过反思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新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三、师生平等交流
尽管教师的行为得以科学实施,教师的角色也重新定位了,但在日常教学中还必须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使教师的课改得以顺利进行,而且交流和对话质量的高低也影响了课改的成果。由于师生双方地位、身份、阅历、经验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往往又难以达成共识,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对话和交流。那么,师生应该怎样进行交流呢?
1.加强沟通。教师可以直接从学生的眼中认识自己,向学生询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表示老师的真诚,又可以赢得学生的信赖,这是真诚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直接进行评价。教师可以用学生的言语来证明自己教学的成功与否,了解学生的差异,进而优化自己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同学们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理解教学不仅仅针对他一个人,而是针对具有多样性的学生群体。
3.注意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谈话时,不能一味地批评呵斥,全部由自己一个人来唱独角戏,要留有余地,允许学生进行申辩,讲出自己的观点。老师虽然不同意学生的观点,但要誓死捍卫学生说话的权利。有这样的交流和沟通,师生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融洽。
总而言之,高中阶段是个体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时期,高中生的认识能力比初中生普遍提高,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意识等均有明显提高。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改善师生关系,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使自己的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