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刚刚到来的21世纪,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的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格局正在产生难以想像的深刻影响。我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信息技术正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一场全球性的信息革命正在进行。作为培养人的教育部门应该正视这场新技术革命,努力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自觉为国家为人民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人。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长篇报告。报告对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在我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技术现代化作了深刻的分析和部署。事实上,自1989年berners lee引入基于超文本的多媒体信息系统以后,国际互联网(inter-net)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与普及,人们普遍认识到,internet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要很长时间,internet将会成为最大的信息载体和信息的传播途径。internet的出现不仅会加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早在1996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纲领。要求2000年底全美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要联上信息高速公路。为了培养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internet网络资源开展高水平、高效率教育的教师队伍,美国教育联合会和其他有关教育组织联合创办了“21世纪教师”网站以组织、鼓励和支持使用新技术对学生进行革新教育的教师。克林顿总统还提出1997年为美国中小学校的网络年。同样1995年10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一个代号为“英国网络年”的五年计划,保证拨款1.6亿英镑用于全英32000所中小学的联网工作。1998年4月,英国政府又公布了题为“我们的信息时代”政策宣言。要求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在教育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日本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生存能力”是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面对令人目不暇接的信息社会,具备正确选择、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能力是“生存能力”的要素之一。为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日本于1997年11月17日由教育审议会公布了面向21世纪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的文件,指出:“要培养能够适应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通讯网络等信息手段的基础素质和能力,加深对信息的发出和接受的基本规则与信息化影响的理解”,为此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信息技术课。因此,日本进一步加强了对师范教育在校生和学校现任教师信息化培训。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学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中华民族要占有应有的位置……”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已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正在和将会对我们的社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对于当今社会,计算机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以计算机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对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也必然会受到更多的重视。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八五”期间,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已增加到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6%;近年来,由于政府对中小学教育事业的重视,全国的中小学校已基本解决“一无两有”。
目前计算机发展一日千里,计算机的功能不断加强,价格不断下跌,更多的计算机将会走进家庭和学校,这就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实际上早在十几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据此,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旨在推进计算机教育的普及。然而,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总体水平仍然很低,我们的许多教师对计算机知之不多,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当然,也应该认识到internet资源具有高度动态、极其分散、且质量没有保证这些特点。将internet引入教学不仅仅在于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在于可以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乃至国内与国外同行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加速教学经验、学习经验的交流,提高教育质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各类教学课件的使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率,增加资源共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现代化也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客观地讲,无论是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还是在普及程度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如何加快步伐、缩小差距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目前在校中小学生有2亿多人,今后十年预计还将有2亿多适龄儿童接受基础教育。在今后的二三十年中,这4亿多青少年将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从现在开始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振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提出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还是一件令人十分鼓舞的大事喜事,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投身到这场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教育革命中去,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