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写一篇关于教育变革的文章

2023-02-10 20: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写一篇关于教育变革的文章

教育是立国之本,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国立的强盛。精品学习网的小编特别为大家准备了关于教育改革的评论作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改革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国的必经之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与背水一战的气概;改革需要懂得去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改革需要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之勇气。
唯有加强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唯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教育改革力度,才能除教育不正之风,创造出风清正气的教育环境;唯有夯筑教育的城墙堡垒,基础教育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更上高楼;唯有勇闯改革的“深水区”,杀出一条血路来,教育才能真正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否则,素质教育将摘不掉应试教育的帽子,创新教育将是新瓶装旧酒之事,科教兴国战略将成为纸上谈兵,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教育改革开放30年作文

时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在回首和总结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时,我们应该对主要开始自上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做一认真的反思、剖析、认识和总结。那就是:中国教育改革全面失败,步入歧途越走越远。

一、 教育公平严重失衡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起点。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教育,已成为社会最不公平的领域之一,被人民群众形象地比喻为新三座大山之一。教育公平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产业化带来的恶果。这个口号一出,掌握着社会教育资源的各类公办大中小学,可以堂而皇之地向学生家长收取各种费用,择校费、扩招赞助费、借读费、补习费等等,不一而足。学校乱收费现象多年排在行业不正之风前列而难以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原本掌握着较优势资源的重点校,无疑具有很大的优势,所收各种费用的总规模显然非一般校可比。越是好学校越能多收费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和提高教师福利待遇,越是差学校越收费少条件越难得到改善,学校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在这个政策指导下,一些重点校在招生能力扩大后主要增加的是计划外的高价生。公办学校占有的本来是属于全体纳税人的优良教育资源,却成了学校及教育管理系统谋取利益的资本。从学生角度,学习比较好但家庭困难的学生即使好学校扩招也进不了好学校;学习很差但家长能够多掏钱就可以进非常好的学校。

2.精英化教育带来的恶果。十几年来,政府先后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推进精英教育的口号和措施。如:建设几所国际一流大学、推进211工程、高中示范校工程等等。各级政府不惜血本地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使其它学校更加望尘莫及。而实际效果如何呢?在国际权威大学排名上,我国内地大学已在前200名内难觅综影;高中示范校不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室内游泳馆等设施,示范校验收时开过一次就永远锁上了大门。殊不知,名校的建设要靠有多位大师,而不是靠有几座高楼。“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早为我们指明了道路。

3.政策壁垒更加森严。在上世纪末之前,高考基本是全国一张卷,按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录取分数线,省市之间的不公平是明摆着的,由于大多数省区民众反映强烈(其实主要是对经济超发达的直辖市过于低的录取分数线),进入21世纪后,为了缓解民众视线,让其不具可比性,这些经济超发达地区已全部改为单独命题划线。这样,政策壁垒就变得更加森严不可逾越。于是乎,高考大省的有一定实力的考生和他们更有实力的家长们就更加不惜血本地上演了一出出高考移民、高中移民的悲喜剧。有的直辖市又瞅准了这中间的商机,支持一批重点高中利用政策向外地学生家庭大肆敛财。从2004年开始,天津市政策允许部分重点高中招收外省生源,高价收费17000元/年,三年后毕业时参加天津市的高考和录取。2005年达到高峰,市属区重点以上高中全部获准招部分外地生源,一时间盛况空前,招生考试时河南、山东等省的考生、家长成列车的开进津城,各招生学校附近的宾馆、旅馆、招待所、饭店全部爆满。由于各方反映强烈,这一政策从2006年基本停止。但这些有钱家的孩子正值今年高考,肯定能得到他们想得到的结果。他们那些比他们学习好但比他们家穷的同学们,今年的命运就很难说了。

二、应试教育进一步登峰造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空喊口号,与实际推行的教育机制是根本矛盾的,所以不可能真正得到推行。对全部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就是以考试为导向,看分数,看上榜率,看升学率。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和优胜劣汰规则,全盘引入公办和义务教育领域,并逐年强化。先由原来的高考竞争,下延到中考,再下延到小升初,一些大城市已经发展到了拼尽家长力量才能进一个好幼儿园的程度。每次新版教材的推出,也在知识步步前移,层层加码。现在小学低年级课程移进幼儿园,在某些所谓好幼儿园已成为事实。

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学生、家长、一线教师苦不堪言。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县级的高中,孩子们早晨6:30离家门,晚上10:30才能回家,然后再做作业到零点以后,一周只有星期日下午休息半天。初中也比这好不了多少。现在的孩子们,没有自由,没有游戏,没有童年,没有欢乐,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大量的知识的灌输,压制了创造,抑制了天性,最后变成一批批戴着瓶子底的答题机器。每当我们这些成年人看到他们现在的状况,都暗暗庆幸没有生为90后,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连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在看到他小孙女异常辛苦倍感压力的学习生活时,都不禁唏嘘和无奈。这种牺牲孩子童年与快乐的教育,是在残忍地扼杀着孩子的天赋与创造力,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面对当今的孩子们,我们心中不时涌动着鲁迅那名著名的“呐喊”——救救孩子!

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广大中小学生怎么会有时间、精力和身体去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的,近年来所谓的特长教育教学两旺,这只不过是应试教育另一种极端表现而已。有相当一批孩子自我感觉在文化课的竞争上处于劣势,而家长又有一定经济实力,就及早掏高价将孩子送进各种特长班和特长学校学习。其实他们中很多并不具备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天赋,学习起来非常吃力,而他们在繁重的学校教育之外,身上又多了一项沉重的负担,只为了将来高考时多一项选择而已。说到这里,想到我国近年来足球水平持续滑坡,也与我们教育制度有关。原来是学校发现足球苗子抽到校队培养,被区业余体校发现又被抽到区体校培养,直至进入专业队,天才不会被埋没。而现在是有钱进足球学校的没有天赋,有天赋的又没钱进足球学校。所以现在出来的足球职业队员形象好,身体棒,可是技术不行,意志品质差。

在这多重重压和挤压下,身体和精神哪还有一点自由的空间和空气啊?所以有相当一批孩子一旦进入网络游戏空间,重新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快感,找到了幸福,终于身陷其中不能自拔。

三、关于今后教育改革的设想和建议

鉴于医改的不成功,党中央、国务院已痛下决心进行医疗体制的再改革。较之医疗体制的再改革,教育体制的再改革要简单容易得多。不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建立庞大的保障系统,现有的公办、民办教育资源比之教改初期有了极大地丰富和改善。其实主要要做的只是一整套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关键是要充分解放思想,敢于打破现在一整套似是而非的东西,拿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那种魄力,不要怕舍弃什么,不要患得患失。这次的再改革可能要伤害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利益、教材研究制订部门利益、辅导教材编制出版发行部门利益,以至于各级公办学校的管理层以及教师的一部分利益。可是较之于为了我们的孩子们能够真正快乐健康地学习和成长,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这点舍弃又算得了什么呢?

1.彻底取消高考之前的一切入学考试,同时取消一切重点校、示范校制度。所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一律划片就近入学。鉴于近年来不同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两级分化,今后政府资金重点向弱校倾斜,有的地方采取的弱校成为强校分校的作法很好,可以由强校带起来。

严格分清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管理政策。公办教育是由纳税人的钱办的,资源是由国家配置的,具有福利性,应当承担教育保障作用。资源由国家配置,消费端采取市场运作收高价,显然是不合理的。当然会有一些遗留问题,近年来很多改造过的学校有欠账、有贷款等。这些问题应由政府承担,逐步解决。况且近年来财政收入翻了几番,实际教育投入并没有同步增长。

应给予民办教育机构政策上的平等待遇,其实就是承认他们颁发的毕业证。这个瓶颈不打破,民营教育永远不会真正发展。怕什么呢?好象是怕误人子弟,其实是怕民办的抢了公办的饭碗。不要怕吗,两种性质吗。办好了真能成为公办教育的补充,而不是象现在挂在公办大学当二级学院,招三本学生,挂羊头卖狗肉。即使独立打旗号的也只能是培训形式,或者学生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学历。只要给了民办学校同等地位,他们完全有可能办成名校。大家知道,美国最著名的大学中,多数是民办的;我们南开大学,原来也是民办的吗。也许我们寄希望出名校就在民办这里,因为名校不是政府命名的,是靠大师云集,是靠社会认可的。梅贻琦不是大师,但他吸引和培养了一批大师,于是清华大学成了名校。

这样,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小学,公办民办严格分开,公办严格按政府规定低收费或不收费,行使保障职能;民办靠质量、靠特色吸引学生。两种体制都会健康发展,互相成为补充。当然,公办学校也完全可以办出特色,办成名校。

2.公办大学实行全国统一高考,一张试卷,一个分数线。尽管对一次高考作为大学门槛近年来非议较多了,也有个别省在酝酿改革高考录取增加会考内容(很容易出现大规模作弊)和素质综合评价(很容易出现权力寻租),所以其实很难操作。在现在,如果还说一张考卷定终身已不准确,已不是进了大学门就是天之骄子,就一辈子衣食无忧了。凭心而论现今社会相对最公平的选拔大学生的方式也只有统一高考了。只是以后高考试卷出题要明确宗旨和标准,高考为的是使大学生进校门时有一个起码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得大学开学后新生的教学能够正常进行。而不至于象文革期间选送的大学生,连初等代数都没学过,连A.B.C.都不认识,大学的功课没法进行。因此高考出题一定不要出难题、怪题,专门与学生作对。公办大学不宜自主招生。现在发达地区单独命题录取的方式应当废止,这又可为教育事业省下一笔银子,不要老拿为了照顾教育欠发达地区考生说事,这理由智商水平太低。

民办大学在对其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进行达标审核后,达到标准的,授予国家承认的文凭颁发权。与公办大学完全脱钩,由他们完全自主招生。应该相信他们,因为他们其实是没人保障的,他们的生存发展只能靠毕业生的质量,靠社会认可,他们是不会拿自己的声誉开玩笑的。我敢说,到那时,他们有可能宽进严出,但他们肯定会比现在作为某某公办大学挂羊头卖猪肉的所谓二级学院更注重抓教学质量,更有提高学校品质的自觉性。中国出世界名校的希望很可能就在未来的民办大学里。只有给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平等的身份和权利,民办大学才真正能成为公办大学的补充,成为发展中国教育的一股强有力的新生力量。

3.中小学教育松绑后,要重新编写难易适度的教材,充分依靠教师这个学校教育的主体,改善教学教法,采取能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搞好文化课的教与学。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各专项运动队、各艺术社团的形式(文革前17年的中小学通过这些形式,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有很多初具雏型的文艺、体育苗子直接从中学进入了省级专业运动队和文艺团体。)挖掘天才,引上路子,为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对体育队伍、文艺社团的辅导老师与文化课教师给予同等待遇,作出突出成绩的同样评先获奖。

在高中阶段,要多举办一些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工人才的直通大专毕业、学制5年左右的优质高职学校。采取宽进严出的管理方式,在初中升高中时提前进行分流,避免现在这种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磕磕绊绊挤过去,等本科毕业、甚至研究生毕业后由于专业不对口而学历又太高而能力又一般找不到工作。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已经到了必须进行再改革的时候,为了祖国未来——现在的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为了我国教育事业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了祖国现代化建设千秋伟业的顺利实现,该痛下决心了!(无心睡眠)

教育改革需要无畏的开拓者散文随笔

教育改革需要无畏的开拓者

近年来一场以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为目的教育综合改革,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朝着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镇办小学,村办学前教育的改革目标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一座座标准化的校园如雨后春笋般拨地而起,一所所村组办学点、乡镇中学、县级高中被砍爪切菜般撤并,学生、教师被大规模迁移、流转、合并。突如其来的教育改革发生得那么触不及防,甚至让人们还没回过神来,便不得不接受和适应新的现实,传统分散、简陋、陈旧、狭隘的教育模式瞬间被集中、规模、齐全、全寄宿制的教育模式替代,教师、学生、家长、社会都在小心小心翼翼的适应着新的教育体制。几年过去了教育综合改革机构不撤、人员不减、建设不停,教育改革凭着疾风径草、不畏艰难险阻的韧劲不断前行。

在改革不断延伸和推进过程中,一股股无形或有形的力量在不断的抗争着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县办高中撤并伊始,民间反对之声就不绝于耳,人大、政协代表锲而不舍的“恢复县办高中”提案、议案层出不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迫于舆论的压力,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不得不把恢复县办高中提上议事曰程。恢复县办高中的消息就像当初教育改革一样让人振奋,如果说当初改革毫不犹豫撤并县级高中是个错误的话,今天不进行科学筹划和周密部暑就盲目恢复高中更是一种错误,雷锋塔之所以让人仰慕,是因为历史赋予它神韵、人文给予它厚重、文化蕴含着底蕴,无论人们在任何地域建造与之相似的塔,都不会让人产生仰慕之情,因为他缺少了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厚重,一所百年的'老校从撤并那天开始她积淀的历史厚重、文化底蕴、育人氛围、勃勃生机就消失殆尽了,重新建立的新校只能是貌合神离,想要恢复往昔的雄风,需要几代教育人励精图治、不懈努力方能实现,与其让一个错误延续一个错误,不如坚持不懈的按原来的方案实施下去,脚踏实地的努力,同心协力坚持到底,还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改革之初各级领导“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平等教育”震耳发聩的誓言还萦绕耳旁,可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学校间教育质量不均衡,每年的开学季都会引起疯狂的择校热,再加上学校人为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创造性的设立民族班,尖子班,普通班,特长班让学生按成绩对号入座,这样在择校热的基础上延伸出择班热,每一年的小升初成了“拼爹”的竞技场,更甚者教育改革的主导者中考后又开拓创新,引入外校委培制,大批优秀生源外流,导致本士高中招不到优质生源,这无凝是一种自我否定改革之举,也是无意中引导民众更狂热的择校热,严重背离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初衷。

随着时间的推移,师资队伍流失,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严重对立,学校后勤负担加重、教师不堪重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学前教育的需要和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教研工作、教师培训与新教育机制不相吻合导致育教学质量下滑等诸多改革后遗症逐渐显露,反观我们的教育主导者还停留在重视学校硬件建设的初级阶段,对教改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少有解决之策,或本末倒置,治标不治本,最后导致问题积重难返。

育改革目的是明确的、 教育改革的初衷是美好的、出发点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成绩是不容抹杀的,教育改革本没有错,错的是问题出现了,没有担当的勇气和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改革都是双刃剑,我们不能只是彰显成绩,对于伤痛却一味的掩盖,教育改革需要无畏的开拓者、坚强的担当者、矛盾的化解者,只要我们能正视问题,勇于担当,无畏前行,创新体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就一定能走出目前的困境,走向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