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弘扬孔孟教育思想,培养人格健全新人

2023-12-09 07: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教育是人类文明延续的根本,而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又决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孔孟教育思想中关于仁爱的論述几乎占据了相当的篇幅,以“仁爱”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 

  一、遵守社会秩序 

  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学而·第二》)也就是说,如果有爱心的人,就会恪守为人之本,不犯上作乱,而不犯上作乱社会也就安定和平,人人安居乐业,当然,孔子所说的守秩序是有一定环境因素的,即太平盛世的时候,人就不应该犯上作乱,也即:“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就是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出来做点事,为国家尽点力,而不要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分子,而国家昆乱的时候要么就隐居,要么就出来匡扶正义,建功立业。诚如,顾炎武所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二、广施爱心,无私无欲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第六》在孔子看来,爱是大爱,是无私的,不仅对人,对世间万物都是如此:”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马房烧了,孔子不到关心人受伤了没有,还很关心马受伤了没有,这就是大爱、泛爱,现在的教育,所需要的就是培养有大爱而不自私的新人,不是那种为了自己私利而动不动就伤人害人甚至为了得不到的爱人而剑走偏锋,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爱不是占有,也不被占有,爱只在爱中满足。也就是说,爱不应该就一定要占有,得到,得不到就玉石俱焚,这完全是自私的爱;应该在爱中得到满足,满足就是圆满、完美,得到应该珍惜,得不到应该祝福,这就是大爱、泛爱。因此,现代学校教育就应该把孔子的泛爱、大爱思想寓意日常教学中。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间浪费子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也不要辜负。 

  三、敬天法地,尊重生命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大意是说,天是不会说话的它按照四时运行,滋养万物,但是它从来不会自矜功伐。孔子所说的天就是自然,天地创造了万物,我们应该尊重它,敬畏它,爱护它,不应该亵渎、糟蹋、羞辱它,诚如孔子所言: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就是说,得罪了天,祷告是没有用的,珍惜生命、爱护生命,让生命得到无拘无束的生长,这样的仁爱思想,对于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的今天,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些肆意破坏自然,污染环境等等行为,都是不知天命的愚蠢行为。想而一些在旅游风景区随意刻上某某到此一游的行为,也是缺乏尊重自然和生命的表现。而这些敬天法地,尊重生命的思想,就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人来自大自然,要对它精心呵护。对于自然来说,有了仁爱之心,就会敬畏它,保护它。 

  孟子是孔子的衣钵传人,继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发扬光大,因而被称为亚圣。孟子的“仁爱”思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1.“亲亲”,为第一层次和境界,其核心是孝悌,意即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尊敬长辈,关爱晚辈,友善同辈,这是最基本的层次; 

  2.“仁民”,为第二层次和境界,即像爱自己的亲人那样去爱所有的人,这是而广之的,但是还仅仅停留在人与人之间的爱; 

  3.“爱物”,为第三层次和境界,即像爱人那样去爱万物,这是又人而推及到自然万物的,这是最高层次的爱,是一种情怀,现现在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就是孟子思想中的第三个境界。 

  三个层次三种境界,依次渐进,由亲到民,由民到物。其中,由亲到民,是爱人;由亲、民到物,是爱物。三个层次,三种境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伦、人文和生态生存系统。 爱贯穿其中,仁才能实现。而“亲亲”,是“仁爱”的内核;孝,又是“亲亲”之本。所以,“仁爱”先由孝始。《孝经》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孝为根本。孟子把孝提高到仁的高度,“仁之实,事亲是也。”孝敬父母就是做到了仁。并认为一贯推崇备至的“尧舜之道,孝悌而己矣。”一个人,如果孝悌,就不会对社会有危害了,诚如《论语》所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道,并非全是过去不加选择所批判的封建糟粕,其中还蕴含着我们民族精神文化中很多精华,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在社会文化思想转型的当代,继承孝道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很有必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