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实践生活教育理论 发展学生情感素养

2023-12-07 13: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欣赏课是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发展健康的情感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教师总是有意识地弱化欣赏课的课程地位,原因有二:①教材提供的欣赏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共鸣;②教师不易把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情感素养不像技能创作一样有具体可观的作品供教师评价。基于生活教育的美术课程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如:《神州风采》(六年级第11册课题12)一课中展示了布达拉宫、敦煌莫高窟、湖南武陵源、四川九寨沟等很多国内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素材,这些世界性的遗产虽然很有代表性,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很难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的亲身感受。陶行知主张“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那就从学生身边去寻找教学素材,笔者根据苏州园林文化遗产展开设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特意去走访参观了拙政园、狮子林、退思园,拍摄了很多园林视频提供给学生观看。 
  二、怀着生活情感去创作 
  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美术技法是具有相当大的学习难度的,因此,临摹优秀作品是一条捷径,但这并非就是一种好的美术学习方式,它不需要学生思考,也不需要学生有生活情感,只要依样画葫芦就可以了。这显然背离了《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关注文化与生活”的课程理念,依据生活教育理论来分析,就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现象。 
  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大量课题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如:二年级教材中有《认识身边的树》《洗澡》等,三年级有《我们的社区》《生活与艺术中的花》等,六年级有《亲亲密密一家子》《参观券的设计》等,列举了很多范例作品,如果让学生照着画没有什么困难,但这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价值,没有情感投入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通过对生活教育进课程的课题研究后,笔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带着从生活中体验到的情感去创作,如:在教学《有特点的人脸》这一课时,笔者简单地示范了中锋、侧锋等水墨技法,重点展示了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人物的细节特征,这是作者进行亲身观察体验的最好证明,然后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的特点,可以是外貌特征、言语动作,也可以是关于他的小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为创作作品做好情感铺垫。 
  三、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美术课需要学生准备很多的学习用品,但总是有一部分学生空手来上课,时间一长就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笔者发现这部分学生往往也是其他学科的“差生”,他们在长期的学习中没有获得满足感,体验不到学习带来的愉悦感。陶行知提出教育要培养“真善美的活人”,学生连最简单的快乐都感觉不到,又何谈真善美呢?美术课程中很多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的课题都注重学生对生活的真实表现,对于创作技法和材料使用方面则没有限制,这使得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机会. 
  美术课程要追求人文性,这就要求教师能让学生的内心情感获得满足,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让他们有机会展示内心的情感体验,由此获取满足感。如:在三(3)班开展《您是我心中最美的人》主题画信活动时,笔者采用对话引导的方式进行师生互动。 
  师:你觉得人的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生:心灵美; 
  生:面貌美; 
  师:外貌长得美时,我们能一眼就看到,那么,如何了解一个人的心灵美呢? 
  生:看这个人是不是善良。 
  师:善良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生:做善良的事。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周柳含一直帮助人,她帮助张子航整理书包,还帮助肖稳排桌子。 
  师:这就是用语言、行为等展现心灵美。请大家闭起眼睛,你第一个想到的是哪个最美的人?什么地方让你觉得是最美的? 
  (学生闭眼回忆) 
  师:和同伴来讨论一下你想到的心中最美的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谁来说说? 
  生:我姐姐,因为她的眼睛美。 
  生:我弟弟,因为他的肚皮圆圆的。 
  生:吴老师,因为她给我们买好多的礼物。 
  上述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满足了他们渴望自我表现的机会,不仅为美术创作做好铺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满足感。 
  作者 朱高峰【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江苏】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