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生活和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教育教学中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一环不可或缺。在陶行知先生的《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有“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整套生活教育理论,与传统文化思想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知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而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需要将生活和教育结合进行实践。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经验,在长时间的验证后形成了一套有基础有实践有成果的教育思想,经得起教育者研究学习和深入研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包含三方面涵义:一是我所过的生活和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及所接触的事物,就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要做到同步,先行而后教,先学后育,让学生敢做敢试然后得到收获;三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让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得学生不觉得学习是抛开生活的一种求生办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言简意赅,直述重点。使笔者深刻的体会和了解到现代教育所缺乏的一些切合实际的东西,也发现了现代教育存在的部分问题。
一、语文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一体化教育
语文课堂与生活其实是相互实践相互印证的,什么是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所谓文学也是作者基于生活基于文化所创作的一种载体,所以语文离不开生活,脱离生活便不是语文,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同时语文不是只与分数挂钩,而是与文化生活,交际生活相结合。因此,语文教学内容可以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获取。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中心就是要把理论与实习合为一炉而冶之。”教师的责任是教学而不是教,在于教学生学,不是将知识填鸭式塞给学生让其应付考试。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双方的责任,老师负责的是教学生如何学,而学生负责的是学习如何学。面对问题,并不是让老师给出答案让学生推导过程也不是给出过程让学生推导答案,应该是学生去寻找过程寻找答案。老师需要做的是怎样组织学生,创造条件并将问题与生活结合与自然结合,使学生有更方便简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同时也可用同类办法解决相似问题。做到触类旁通,全过程由学生去做,老师只起到一个提点,引路的作用。这其中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面对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勇气。这种勇气是可以面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勇气,也是以一个点突破一个面。不论是何问题解决办法都是面对,学生需要有问题,老师需要给与问题,而问题来源于自然社会生活。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无非提醒教育者: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一味的传授理论那么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是假教育,伪教育。
二、以生活实践为主,自然教学资源为辅学习语文
陶先生提出“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上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室,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语文课堂的特点近乎如此,让学生联系教材,生活并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去学习。生活中充满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具有与时俱进,自然生成等特性开展有趣,有益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课堂融入生活。
1.通过书本等纸质载体学习语文。不论何时,书籍是人类通往进步的阶梯。教育和学习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书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不只是读课内的书籍,还要读课外的一些国内外经典名著。或者自己喜欢的一些书籍。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各种读书方法都值得推广,只要有益于学生的知识增长和阅读能力。校内的图书馆图书角都需扩充书籍容量,增加阅读范围。
2.通过现今发达的网络等媒体学习语文。如今社会科技发展飞速,电脑手机等网络载体分布广泛。由于网络的原因,全球各地信息交流迅速,这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好机会,但前提是需要教会学生辨别网络的危害和好处。还有电视,不妨让学生对有关历史的电视剧或者有关典故的电影进行一番点评,让他们对故事中的某一段剧情或者某个人进行分析,这都是现代社会中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切合实际联系社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让语文学习多样化不再仅限于书本。当学生利用网络了解世界的时候他们首先说的大概是自我介绍以及家乡的特色,这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家乡以及所在地区。我们不妨设立此类语文实践活动来增加同学们的知识量和拓展他们的视野
3.人际交往中学习语文。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语文也是重要的一环,学生之间或者学生老师之间,在或者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当中的用词,用句或者引用典故都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在一天的所见所闻当中,有些字词不认识不理解,或者有些故事有些信息不能充分认识,都可以当面提出进行详细的解答,如果还不了解则可以借助老师家人或者网络媒体。
三、注重素质教育,发扬传统文化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顺理则为善,违理则为恶,以善恶为判断标准,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中国道德和传统文化是紧密结合的,正如摘要所言,“道德乃做人之根本”。没有道德没有素养,那么空有知识又有何用。当今社会注重成绩注重分数,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道德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堂上不仅要有文化知识的传播还要有美德的言传身教,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日益衰落,这仅仅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原因吗?其中还有异国文化的入侵和教育的缺失,这个问题不容小觑。我们需要在课堂中大力的安排和组织美德及传统文化的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教会学生面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将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和探索,譬如一件事一个动作或者一个想法可以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等,这些实践活动都要教育者去创造去开发。争取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道德教育落到实处,让语文教育教学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作者:陈淑红 来源:人间 2016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