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论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

2016-06-16 11: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人重于才,人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之一。

 

目前的中国教育理论存在的功利化、机械化趋向,以及与国外教育的一些差距,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才能培养真正的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培养杰出的人才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退休的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由此可见,现在的高校在教育人的方面存在着一些十分严重的问题。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者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们先把目光投射到历史长河的上游。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在《理想国》中借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说过洞穴中的囚徒的隐喻。洞穴是我们的可见世界、现象世界,洞穴外的世界是一个可知世界、实在的世界,洞穴中的囚徒是我们人类自身,有待于教育。教育就是促使灵魂的转向引导灵魂对实在的注视,使它看应该看的地方并用力将灵魂向上拉,引导灵魂到达一个光明的实在的世界,注视着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只有发生了这种灵魂的转向,达到了这种境界的人,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同时,教育也只有促使了囚徒们的灵魂发生转向,引导他们走向真理之路,才能算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

 

  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这一问题与教育目的在根本上关联,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在一定程度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运用,乃至教育政策的制定。因此,可以说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非常重要。

 

  一、关于的哲学思考

 

  康德认为,人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其实,所有有关教育的问题最终都可以还原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个最古老的问题:人是什么?这些问题通常可以归纳如下:我是谁?我从何而来?去向何方?无论这里的是指个人还是指集体,这些问题总是充当了教育者前进的向导。

 

  恩斯特﹒卡希尔在《人论》中给出的解释是,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work)。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因此,人是完整的、健全的存在,人具有自身统一性,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智力、体力、道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因此,使学生成为历史的、有主体创造精神的、在各个方面整体协调发展的人,是教育的基本宗旨。任何脱离人的生活世界而抽象出的以人的某种特质为目的的教育,无论是以社会需要为目的,还是单纯以人的理性或非理性发展为目的,都是片面的,都是对完整的人的扭曲。

 

  二、对受过教育的人的思考

 论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这样写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那么,我想从相对应的知识、情感和道德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理想中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

 

  ()知识层面

 

  毋庸置疑,受过教育的人一定是掌握、占有并能运用一定知识的人。但是我认为,这种对知识的掌握和占有不是机械化的灌输,而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去学习……倘若学生只是以将来是否有用这种观点来看待知识,他就会没有激情、计较个人利益、动机不纯,甚至情操低下。所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能弘扬自然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的,有敢于质疑的个性,对学习有着终身热爱,怀着强烈和高远动机而学习知识。

 

  ()情感层面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当代的教育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对学生情感、社会性、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是苦不堪言的劳役。纸笔相加的考试也很难检测出情感、态度、价值观。

 

  所以,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一个会爱人的人,这种爱是基于对人类的热爱与共存的需要而引起的。他(或她)会尊重弱势群体,会尊重少数不同的意见,会尊重人们捍卫自身权益的权利,会对自我的立场、观点和趣味保持审慎和具有边界意识,会对自我的行为、观点所依持的立场进行反思,以防止以自我为中心和自我膨胀。

 

  ()道德层面

 

  怀特主张将美德置于受过教育的人的概念的中心,他说:知识是美德的必要前提,而知识本身不是目的。因此,受过教育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德性的人。

 

  我们知道,人接受教育的水平与道德发展水平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其道德成长与完善的过程。我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的人,能做到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不能只讲动机不计效果,也不能只根据效果去判断其善恶。不仅要注重道德认知,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还要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意志力。

 

  三、结语

 

  教育主要是一个精神生活的过程,是一个文化——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引领学生与人类文化遭遇的过程。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有自由意志、有丰富明敏的内心世界、有独特判断需要与能力的活生生的人。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能帮助我们更加明白教育的目的及其意义所在。

 

  作者:虞佳琪 吴雨霖 薛志伟 来源:西江文艺 2016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