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的变革与社会的进步,农村教育也在发生着变革与发展,农村教育的软硬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教学规模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学生辍学、沉迷网络、不愿学习等,为了搞好农村教育,笔者从加强学生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课间活动等几方面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农村教育战线工作三十多年,我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农村教育的变革和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农村寄宿生享受生活补贴、农村孩子吃上由政府免费提供的营养早餐,这些惠民政策的落实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教育的软硬件建设有了很大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的规模和模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但随之而来的新的问题也产生了,学生越来越难教了他们顽皮、孤僻、怨恨的心绪开始漫延,部分孩子变得不愿学习,还有的不愿上学,个别学生道德品行不端正,有的早恋,沉迷于网络,甚至辍学或离家出走。如何搞好农村教育,我认为除了专家学者教师们的经验外,以下几个方面也不容忽视,抓好了才能使农村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一、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造成人们的心理压力过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等很多压力,心理比较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及时宣泄,如果学校和家庭不帮他们及时纠正,部分学生的心理就会扭曲。
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变得很严重,他们只知道让别人关爱他们,但他们却不知道爱别人,有关资料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期是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有的过于自信,有的过于偏执,经不起失败、挫折,承受打击的能力很差,如果是考试成绩不佳,与人交往出现问题等,他们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各种失控和越轨的行为都有可能发生,更甚者就会出现打架斗殴、离家出走等现象。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教育,文明、洁净、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无声的心理影响,我们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教师身为人师如同父母,我们必须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定的高度,必须清楚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如果心理不健康,就算有丰富的知识,也不会用到正道上,也不会成才。
当我们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时要认真引导,想方设法让他们倾诉、宣泄和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尊重学生的人格,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调整。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会赞美,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从教师的肯定和表扬中得到鼓励,决不能以简单的方式批评,漫骂,甚至挖苦,讽刺学生,决不能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更不能和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承担着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责任。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付出辛勤的汗水。
二、关爱留守儿童
我们必须时刻关注留守儿童,不但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困惑,给他们以特别的关爱,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用心去爱他们,用真情实感去感化他们,力争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用真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把他们对父母的依赖转化成对教师的依赖,使他们感到在学校不再是没父母关照的孩子,不再是受歧视、被人看不起的孩子,努力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大限度地给他们关爱,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成长。
三、注重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促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可以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尽情地玩耍、交流,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艺,可以发泄心中的积怨,忘却心中的忧愁和烦恼,调整自己的心态,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学生的天性好动,教师只要认真组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学生喜欢参加的活动,学生就会积极投身到活动中,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凝聚力,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精神生活,活动课如果组织得好,他们会觉得上学是一件乐事,是一件开心事,他们会觉得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他们在课堂上也会更加专心,继而他们就会把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作者:蒋怀聪 来源: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