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该“出口”时就出口,休怕张嘴会出丑——谈城

2015-12-17 11: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文章立足于城乡接合部的具体地域,结合我国重文轻语的背景,对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高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学生普通话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同时让学生以自信的风貌,加上勤奋的练习,经常的交谈,不断的总结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来提升课堂上的普通话素养。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高中语文;普通话素养;培养
  我国轻视口语的现象古已有之,落后的经济、文化、交通使人们交往过少。更由于“言而无文传之不远”的主流认识,“说”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遑提及自唐而始的科考,以文取仕,重文轻语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再不认识到人民素质的提高和公民教育水平的重要性,就要犯大错误了。”⑴这个错误,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有责任让它避免。

  笔者所处的学校在成都西三环以外,为“城乡接合部”。长期以来这里由于管理混乱、管理失位、缺位和薄弱等问题,越来越难以适应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提高城市水平的需要。在教育上体现充分:家长不重视,学生不用功,学区成绩相对较差。积重难返,尾大不掉。究其原因,其“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特点孕育出特定地域的学情,催生出特定地域的普通话普及现状,学生不说普通话,即使说也说“椒盐”的,这甚至影响到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达。

  关注痼疾,因为它可以引起人们疗伤的注意。哪怕身处这样一个环境,积极乐观的我们仍然不免要询问:什么是语文?我们高中的普通话教学到底怎么了?按照钱威、徐越化的观点,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⑵语指口语,文指书面语。普通话应该属于口语的范畴。

  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说明普通话素养是需要培养的。如何提高城乡接合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普通话素养?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很想说一件事,并陈述一个现象。

  本学期我的班上来了其他班的学生,上了几堂课后,觉得好像我的普通话标准了,他们反而不适应;而以前老师的川普,他们觉得听起来还亲切些,没有隔阂。在普通话的听说这一点上面,学生自己是有辨别力,知道孰优孰劣。人之常情是褒优抑劣,见贤思齐。可为什么在学生这里还出现了相反的情形呢?虽然我情愿相信这只是少部分同学的看法,但依据萨特“存在即是合理”的理论,事实就是:总有一部分同学的整个接收机制和认知不能同步,从而产生有悖于常情常理的看法和行为。

  这看起来是偶然的一件事,其实,如果结合“先入为主”的概念来分析,这就不再是偶然了。在心理学在存在一个首因效应,即最先接受的信息形成原始印象,后来加入的信息被大脑整合到先前构成的记忆中去,即所谓的同化作用。所以新的信息就具有了先前的色彩。而且先前进入的信息引起了更多的注意,也可认为是一种思维定势。心理学上也称之为“先入为主”。人们要改变先入为主的认识往往是很难的,扭转一个观念需要时间的验证。所以,外班的同学来到另一个陌生的班级,很有可能产生一段时间的不适应。

  于是我们可以用墨菲定律来解释上文所说的偶然的现象了。

  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墨菲定律并不是一种强调人为错误的概率性定律,而是阐述了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性。

  我要陈述的现象是:我们的学生从幼稚园开始就是普通话教学,一直到小学、初中,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听到的读书声至少可说是悦耳的,平翘舌韵、边鼻音、前后鼻韵、轻音重音,读来莫不抑扬顿挫,沁人心脾;听来莫不颔首拊掌,击节叫好。但为什么一到高中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就不再敢于侃侃而谈,并且做到声音洪亮、吐词清晰、发音准确、有条有理了呢?似乎学生是怯于说,羞于言,要么语焉不详,还“川普”得厉害。这下结果可以猜到了。端坐在凳子上的同学刚好可以借了刚才发言同学的短处放肆或暗暗地嘲笑一番,有轻笑为证,有细语为证。发言者面红耳赤,一屁股坐下去吁一口长气,如释重负。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基础教育各年段口语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初中一年级即要求能说普通话,回答问题态度大方,声音清晰,内容清楚。对于高中一年级,则要求:能按照自拟提纲,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语言清晰,仪态大方。在课内作即席发言,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⑶可是现在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呈现在这种水平,应该怎么办?

  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教学水平,给学生训练、展示与提升能力的方法,把“普通话越来越糟糕”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完成教学人物任务所用的普通话直接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既是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也是使学生亲师信道的必要手段。

  一部分老师认为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已经定型了,对于成人而言难以纠正。其实这种看法貌似合情,实则不合理。语言是习得的产物,年龄对于语言的掌握有着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影响,经常练习,说普通话的感觉就会改变。我们不要求师生达到播音员的普通话水平,但语音的把握、规范至少可以使方言地区的方音纠正显得不那么困难。在上课时,教师采用规范化的词语,注意和方言词语对照,比如“会场上巴巴掌声响了好几回”,改成“会场上掌声响了好几次”。语法尽量做到规范化,主动自觉和方言语言对照,比如“洗倒洗倒的水就停了”,改成“洗着洗着水就停了”。习得性的语言,必须多多练习,强化训练,这样普通话的语感就会增强。

  作为城乡接合部的高中语文课堂,想要学生发言像发言,而不是被审讯或是独自私语,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万万不可少:

  第一,天生我才必有用,自信是叩开普通话语言天堂的敲门砖。

  培根说,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有人说,四川人一说普通话,上帝就发笑。言过其实矣。首先要相信自己,很多同学本身可以说得很好,但因为担心平翘舌、前后鼻韵等发音不准的问题,怯怯地不敢放音来说。四川话和北京话一样,都属于北方语言体系,四川人学普通话本身有一定的优势。比如一二三四声调都可以和四川话中的“妈,麻,马,骂”相对应。四川人到外地打工,都要突破语言的障碍。都要在相应的学习中 突破自己,用自信来叩开普通话交流的大门。应培养学生的肯定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地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最初由杜拉提出。⑷我非常相信萧伯纳的话: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第二,三更灯火五更鸡,勤奋是让普通话等级节节攀升的助推器

  且不说先贤韩愈“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论断,任何拦路虎都要给勤奋者让路。普通话的语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四川人发音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都是不规范的读音。普通话里有21个辅音声母,加上零声母,一共有22类。但其实我们也不用发慌,因为普通话里的大部分声母,四川话方言里都有。两种语音相比较,四川话方言里没有zh、ch、sh、r,n。也就是平翘舌音不分,边鼻音不分。这就需要学生勤于练习,而且还要巧练习。虽不至于起早贪黑,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好习惯是要要的。学普通话要用巧力,遵从“记少不记多”的原则。比如从边音鼻音的角度,记鼻音的代表字,再类推;zh、ch、sh、r这些,也记住代表字。勤奋练习,有助于帮助学生战胜习得无助感。当人接连不断地遭遇挫折时,就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个概念由赛利格曼等人提出。⑸多用,多比较,勤于发音,普通话的等级会节节攀升的。

  第三,请君为我倾耳听,交谈是四川人走普通话之路的拄路棍

  国人学英语有一个痛处,那就是“哑巴英语”,只听不说,说得不好。四川人说普通话也有这个缺点。说的人怕错,听的人就想纠错。一个怕出丑,一个等着你出丑。不健全的心态,不成熟的说普通话的环境,导致我们的学生在说普通话这一方面,越大越没有进步。我们的学生习惯什么?习惯“教师一张嘴,学生两只耳”的应试教育。在课堂上,明明应该百花齐放,生龙活虎的,学生却表现出懒于思考,畏惧发言的思维惰性和心理障碍。课堂发言就应该有“敢死队”。此等激发兴趣、开动脑筋、培养自信、训练口才的高效率学习方式,必须由学生身体力行,并争取让此在班上蔚然成风。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没有交谈就没有真正的语言。书面语言是作者通过文本和读者交谈,口头语言是交谈双方通过话语和对方交谈。一般情况下,语文课堂上的教与学都需要有声的语言艺术来支撑,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都可以从普通话上做一定的要求。

  第四,前车之鉴后车之覆,总结是仙人点铁成金的金手指

  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在同学们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会屡屡遇到生难字拦路的情况。不要气馁,在常考的3500字中,学生不认识的字和发音不准的字是少数,或者即使一开始有很多,但随着学生不断的总结,生难字的范围应该呈不断缩小的态势,高频字也应该不会再屡屡光顾学生了。比如四川人常读错的“头皮屑”,“屑”容易念成与“薛”相同的音。“纤维高中学生的自觉性应该比较强,目标明确以后比较注重方法的选择。学习课文时老师一般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积累本、总结本,把书读薄,把本子读厚。

  第五,不畏浮云遮望眼,思维是滔滔不绝、言必有物的保证书。

  语言能力,是学生表达能力的外在的表现形式,思维,才是其口语表达能力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经过“分析”,“综合”,“概括”一共三个步骤,思维能力才得到体现。在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提问。学生从文本中来,调动思维的积极主动性,探索事物的本质。对于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教师应该实事求是,让全班同学去讨论,促使每个成员都积极思考。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天公肯定是没有的,即或有,天公也只能管天庭之事。人才也者,也断然是降不下人世的。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从学校走向社会,其标准而流畅的普通话一定能为其出色的口语交际能力增添光彩。城乡接合部作为比较特殊的一个地域,其高中语文课堂就应该真正为学生提供能说、敢说、说得好、说的深入的舞台。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必须有所提高,学生的课堂发言必须呈现发音准、声音亮、吐词清、逻辑明的特点。学生口语交际的提高,将本身大大促进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亦将大幅度提升学生展现自我、与人交往的素质。在此大声呼吁:该“出口”时就出口,休怕张嘴会出丑!

参考文献:

[1]钱学森,《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教育研究》,1989年第7期

[2]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3]王均裕、易理栋主编,《教师口语训练》,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

[4]班杜拉著,郭占基译,《社会学习心理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

[5]周国韬,《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再析》,《心理科学》,1997年5期。

[6]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