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新课标理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造”与“

2015-12-17 11: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理念,实施新课程就应尽力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呢?根据《新课程标准》指出的“数学教学是教数学活动的教学,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改造;体验;观察
一、动手实践,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与实践联系紧密,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动手实践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操作,观察记录,解释讨论,表达陈述。

  1.感知性的实践体验。

  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特别是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通常先要从感知窗户里得到一些感性知识,作为升华到理性的基础,而组织学生实践体验是十分重要的感知手段,可以使学生借助形象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

  例如:教学认识1厘米。

  看一看:先问孩子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然后出示课件:闪动1厘米的距离,教师讲解直尺上闪动部分的长度就是1厘米,即从0到1的距离。请孩子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自己的尺子上还有哪些地方也是1厘米长,同桌互相指着说一说,看一看。

  量一量:请孩子们拿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宽度就是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量量看;再让学生量出刻度3到刻度4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比一比:请每一位孩子拿起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拿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然后抽掉小正方体,左手指不要动,看一看1厘米的长度,再比出1厘米有多长,最好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体放进两手指之间验证一下自己比的长度是不是大约在1厘米左右,这时有的同学还发出了感叹:“1厘米真是太短了”。

  想一想:孩子们现在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出1厘米的长度,再验证自己比得是否正确。

  通过这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牢牢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2.探究性的实践体验。

  对于一些如公式,法则,定律,性质等抽象的规律性的知识时,我都会借助于必要的实践体验活动,组织这类活动要为学生提供充分有效的实践体验机会,引导学生对实践结果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之外,还注意实践体验要有明确的目标,帮助学生激活必要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调控,加强实践活动的交流。

  3.验证性的实践体验。

  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实现数学知识,技能,技巧,方法等的迁移,有必要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验证。组织验证性的实践体验要注意实践前要讲清目的,要求和程序;实践过程中要加强指导,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在体验中得到了成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

  二、探究性学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

  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而探究活动始于问题,如何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是突破口。一般有揭题提问、情境、自学提问、尝试提问、辨析提问等。

  2.组织探究。

  根据需要可选择学生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班级集体探究等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同时使学生熟悉并掌握这些科学的探究方法。经常让学生采用的 方法有:

  (1)操作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种探究方式的基本程序是问题——操作——发现——结论,特点是: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2)猜想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再通过探究去验证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这种探究方式的基本程序是: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特点是:先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

  (3)观察归类。

  归纳是通过对某类事物中的若干属性分析得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它可分为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两种类型。不完全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而得到该事物的全体也具有这种属性。尽管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需要经过严格论证才能确认其正确性,但这一方法的主要意义在于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它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基本方法。小学数学中的公式,法则的教学大都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这一教学的一般程序是:观察——分析——归纳——结论。小学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大都是通过具体实例探究归纳出来的。

  通过新课程理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造”与“渗透”,我感觉到作为小学教学教师应该以新的观念,良好的心态,创造性的工作,“扬弃”的态度,去继承和发扬我们教学中的宝贵经验,去适应教学改革的潮流,用新课标理念“改造”数学课堂教学,把新课标理念“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对数学感兴趣,喜欢学数学的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