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浅谈语文课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5-12-15 10: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改革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开拓新思路、新思维,探索新问题,中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更显得重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那么,我们是如何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呢?现录点滴体会和同仁共勉。
  一、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主要推动学生发挥求知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识,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该学科学习是否有兴趣,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自终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反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因为语文课要求学生形象思维极强,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非读不可,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节奏,或穿插一两句幽默感的语句,使学生兴趣浓厚,思维始终积极活跃,每当讲解一个新问题、一个新概念时,首先应给学生提供掌握这些知识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诱发学生细致观察、深入分析,以抓住知识的本质属性。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当我们和同学们一起鉴赏人物语言时,王西凤夸黛玉美,用“标致”这个词:“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标致的同义词多得很,曹雪芹行文至此,单用这个词,实在大有讲究。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讨论分析,同学们会得出一个结论:这是跟王西凤的文化程度相适应的,太雅了,不是王西凤的语言,太俗了,也不是王西凤的语言。从句子来说,王西凤的夸法自有王西凤的功夫,试变换句式,都不足以表达美到极致这层意思,也不足以使王西凤惊喜之态可见可掬。这样咀嚼品味,真是其乐无穷。像这样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而且使学生严密的广阔的独立的求异的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得到了训练,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疑问能力。古人云:“学则带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或开始,也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开端,思维总是从疑问引起的,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虽然正确灌输、正面教育、精彩讲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但是在正确灌输、正面教育、精彩讲解时一定要做到设题、解疑想结合,让学生从问题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回首看看林冲走过的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个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人走上杀人反抗的道路?你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吗?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字“逼”。高俅一步一步的逼,逼到野猪林,逼到草料场的火海。当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陆虞候等人的对话时,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的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于是,他毅然杀死了仇人。林冲能忍则忍,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山神庙里。等他知道再忍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方醒。高俅一伙的一步步紧逼,使林冲走头无路,终于走上反抗斗真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突破习惯性的思维和认识,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指导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学生的积极思维被调动起来,敢于提出问题以后,学生常常会因碰到“难点”而“卡壳”,惘然而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思维卡壳”现象?运用什么方法来突破这种障碍呢?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遇到学生“思维卡壳”,不能把自己的思维和经验告诉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用语言来突破“卡壳”现象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有信心像教师一样克服思维中的障碍。另外,教师不能以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为满足,而应该进一步诱导他们把思考的问题升华、提高,既肯定他们积极思维的长处,又给他们指出积极思维的方法,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例如,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逍遥游》一文时,我们让学生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习本文之后你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这个问题就有可能让学生“思维卡壳”,我们该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讲课一定要尽量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联系实际,学生易于理解,贴近生活,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掌握。学生就能学会学懂并且愿意学。《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充满奇特的想像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形象的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凭依地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的主张。庄子提倡人类生活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不滞于物,就是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对于这种思想,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我们是新世纪的弄潮儿,我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该继承和发扬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即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同时应该摒弃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祸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展开能力如何,也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思维指导。
  总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一个“引”字,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引”得得法,“引”得有效,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