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对当今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哲学思考

2015-12-15 10: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公民道德教育有别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当今社会,无论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还是方法和效果,都需要进一步思考。一方面,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前提性批判,这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理论前提;另一方面,重视社会精英、公众人物、传媒和教育工作者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应减少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诚信品质缺失对公民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公民; 道德教育; 哲学思考
    当今社会,国内外教育环境变化重大,我国公民道德教育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更好地进行已经成为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当前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某些问题略谈一下看法。
  一、我国公民道德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前提性批判。
  道德教育的前提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普遍理念”,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是岁环境变化的,理念具有基础性和永恒性。这是指这种道德原则的普适性和普遍有效性。发挥哲学的基本功能,对道德教育的前提进行澄清、反思和批判。黑格尔说“对思想的思想”和对已知意义的判断。从特殊里找普遍原理,使多种现实被引导到普遍依据上而被规定和认识,是反思和前提批判的目的。在现代社会里,对“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反思和批判是“普遍服从”的前提。麦金太尔揭示的“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具有片面性,这并不能说明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所依据出现了问题,“道德语言”和道德价值如此不一致造成道德教育无法进行,我们应该深刻反思和思考这个问题。普遍道德原则的考量还要经过对道德教育前提的反思和批判。如何判断普遍道德原则是“优”还是“良”呢?笔者认为,它应该符合“自由”、“公正”、“平等”的基本精神。总之,进行批判的目的就是要使公众知道遵守道德规范的深层原因。
  上述道德原则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前提,道德规范依据最高道德原则制定,是公民道德教育的直接前提。道德规范的好坏取决于道德原则。
  二、应尽量避免社会的功利化对公民道德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
  公民价值选择的功利化是社会功利化取向的第一要点。公民在进行自我职业选择、人生规划等方面无不表现出功利化取向,这是公众的共识。但如果不注意“度”的把握的话,就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若社会的功利化被制度标准化的话,其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如有些官员傍大款,把黑恶势力当成保护伞,为社会所不容,这就是功利标准化。
  道德榜样的工具化是社会功利化取向的第二要点。公众往往以榜样当做衡量事物的标准,道德榜样具有崇高性,也具有工具价值,向道德榜样看齐,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但是,也容易出现不良状况,如道德机会主义者抓住此契机为己谋利,道德榜样便完全蜕化成工具了。
  
  三、治理公民道德教育的社会信用环境,建立社会信用的保障机制。
  社会信用的普遍缺失是当前公民道德教育社会信用环境中的一个最大的问题。诚信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可贵品质,社会上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不诚信行为,甚至有些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也玩起了失信的诡计,比如收贿赂枉法裁判。如此这样,我们不得不想,诚信如此缺失的情况下,公民道德教育该如何进行?笔者认为,是社会大众整体信用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公民道德教育的进展。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一种可靠的社会信用保障体系,比如建立公民诚信档案、传媒业严厉曝光失信行为等都是可行的,进而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较为健康的社会环境。
  四、社会精英、公众人物、传媒和教育工作者应自觉承担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这一群体处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其一言一行对公众都有示范和价值导向作用。一旦他们的言行有欠馁妥,便难以消除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容易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点:
  第一,道德责任感的缺失。社会赋予了这一群体道德义务,他们理应履行职责。当今社会大众的道德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都与这一群体有直接关系。
  第二,道德虚假,也就是所谓“道德作秀”。主要表现在道德伪善和道德投机两个方面,道德伪善发展到一定程度便成为道德投机。现实生活中显然有共道德投机滋长发展的土壤,无不与谋取私利相关。像革命战争中,有军士以“革命”之名大肆挥霍国家财产,纵欲享受,而面对普通劳众则宣传禁欲和克制生活,把歪曲的说成合理的,当前,我国一些腐败分子的道德行为不也正是如此吗?如果占领时代潮流的是道德伪善和道德投机,那么公众会怀疑道德的存在价值并对接受道德教育产生反感,后果可想而知。
  五、必须有效贯通公民道德教育之形而上与形而下。
  公民道德教育的形而上问题是公民道德教育的终极理据、价值根基和价值旨归,即普遍道德原则;公民道德教育的形而下问题是关于社会功利化取向、社会信用的保障、社会精英和公众人物与传媒及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等。在公民道德教育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形而上的问题上,而要使形而上的问题转化为形而下的具体规范, 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形而下的问题上,而要使形而下的问题体现形而上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在实际公民道德教育中,贯通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例如,康德将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对立起来,使道德原则绝对化、神圣化,虽“绝对”又“神圣”,其实非常软弱,是空洞的理想主义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陈宏平.??公民道德教育的前提批判[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02)
[2] 郭良婧,姜普敢.??论公民道德教育的层次性[J]. 学术交流. 2002(06)
[3] 杨立英.??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论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4(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