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集聚效应”理论的实践价值分析

2015-12-15 10: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产业集聚可以有效地实现产业布局的集中优化,形成规模效应,继而产生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产业集聚产生“集聚效应”的理论分析,探讨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并分析产业集聚的优势,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集聚;集聚效应
  一、产业集聚的现象
  “集聚效应”的现象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普遍存在,比如产业集聚,只不过最初的产业集聚很原始、很简单,像在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气候宜人的温带地区发展起来的种植业, 如北美洲的棉花和玉米种植带、我国长江流域的油菜和水稻种植带;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集聚现象开始出现于工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如在自然矿藏丰富的地区形成的工业集聚, 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的五大湖区钢铁带等。知识经济高度发达之后,在一定区域和空间内,以知识和技术为核心,形成的产业链条越来越密集,极大推动了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如美国的硅谷、好莱坞,我国的中关村、光谷等。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产业在推进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呈现出类似的特点和发展轨迹,这就是产业集聚现象。
  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都创造出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它在提升产业竞争力,并从整体上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产业集群所产生的集聚效应要远远高于产业本身的集聚产生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产业集聚的基本内涵
  对集聚效应理论的关注和研究始于十九世纪末期,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关注到了一个现象——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他描述到:“当一种工业已选择了自己的地方时,它是会长久设在那里的;因此,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的行业的人,互相从邻近的地方所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他进而又分析了这些积聚在一起的企业的机械使用效率和劳动者生产技能的利用率更高,据此,马歇尔提出了“外部经济”的理论,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不仅依靠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组织制度和经营效率等因素,也要依赖于企业的区位因素。
  区域经济学家强调外部经济源于相关资源的相对集中,由此可以发展和改进一定集聚企业生产的有利环境,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可见,集聚效应既是一种规模经济的外在表现,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其实质是空间上的企业外部规模经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因而,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三、形成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视角
  1.资源禀赋的差异。
  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均衡分布,即使通讯与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距离而造成的交通运输及其他相关交易成本仍然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如今,尽管自然条件的障碍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运输工具的改进已经相当程度的得到了克服,但是空间因素仍然制约着企业的选址,许多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实际上是得益于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此时作为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载体的人和从事知识研究和创新的学校及科研机构成为了区域重要的资源禀赋, 于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周边,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以知识和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的高技术企业。“中国光谷”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上世纪70年代,在武汉东湖地区集中了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56个科研院所。这些科研院所通过资源的不断整合,逐渐形成了独特学科专业特色,1978年华中理工大学设立了激光专业,1974年组建了武汉邮电科学院,主要科研力量集中于光纤通信的研发,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不断丰富。正是在这此基础上,一大批技术密集型企业扎根并迅速发展了起来,到2000年左右,在东湖开发区建立“国家光谷”,形成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
  2. 人才资源蓄水池。
  人才资源在高技术产业集聚中表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已经成为新型产业区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些产业集聚区往往靠近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产业集聚区建立起双向互动关系: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大量丰富稳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和大量的创新成果,人才资源的大量供给降低了企业的招聘和培训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资源的雇佣,客观上也迫使高校和科研院所把握住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使培养出的技术人才与集聚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反过来, 那些不成功的集聚区最缺乏的也正是各种急需的技术人才。集聚区可以降低人才的搜索成本, 并享受人员流动所带来的便利。研究结果显示, 一些高技术企业区位相互靠近并形成集聚, 主要是为了利用劳动力市场特别是高级人力资源市场。硅谷即是这个方面最典型也最成功的例子。斯坦福大学被誉为“硅谷的心脏”,因为其拥有大量从事研发活动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可以说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硅谷,而另一方面, 硅谷的腾飞又反过来促进了斯坦福大学的发展, 也为它培养了大批通理论强实践的人才。这样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哪里有高素质的人才,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就会在哪里出现。
  3.交易成本要素。
  (1)基础设施共享。第一,如供电、供水、信息等基础设施,是生产的前期投入,任何这种成本投入的减少都会提高生产的效益;第二,基本生活设施共享可提高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产出率;第三,基础设施的存在会减少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投入成本和交易成本,使生产环境变的相对优越、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2)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危害减少。集聚区内企业面实现即时接触、即时交流、合同转包、原料的投入产出联系,增强了企业间信息交流的便利,使企业容易建立信誉机制,能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企业生产和经营战略,从而使企业经营出现“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3)知识外溢。信息的溢出效应加速技术的扩散与创新,可以使集聚区的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在产业集聚中,不同企业员工之间接触沟通的机会增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秘诀飘荡在空中”,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并不断碰撞而产生创新思维;企业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发现市场机会,研发新的产品。
  四、产业集聚的优势分析
  1.成本的边际递减现象。
  由于一定的企业集聚区域内,企业相互临近或 同时处于生产链的某一个环节,随着产业集聚程度提高,集群内企业减少了原料购置和产品销售的运输成本,降低了相关信息的收集成本和劳动力的搜寻成本,使产品平均生产成本逐渐降低,企业呈现出收益递增的态势。
  2.规模经济现象。集群内企业为提高协作效率,对生产链不断细化,更加重视专业化和精细化,有助于推动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减少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促使集群内市场力量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不断地累积加强。
  3.“1+1>2”现象。集群内企业局部集中现象达到一定的规模时, 往往伴随产生分散状态下所没有的经济效率,原因在于集群内企业相对集中,企业间激发高效的竞争与协作关系,知识与核心技术扩散速度加快, 有利于产品的不断更新,形成创新优势。
  4.“可持续发展”现象。空间内大量企业的类聚,可实现公平环境下的有序竞争,优胜劣汰,并且“产学研”结合更为便捷,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由于某些方面或品牌做的比较出色,从而提高了整体的知名度,因此可以享有区域与品牌优势。此外,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能够更好的发现各个企业和行业的比较优势,形成纵向或横向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资源的再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促使区域内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而相关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又会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经济吸引力,激化社会公共资源和相关产业的集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途径。
  五、主要结论
  产业集聚使单个企业在某一地点集中生产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于是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就可以实现,带来一系列经济优势, 如形成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信息的极大丰富和人才资源的累积和流动等, 这些是产业集聚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 产业集聚产生的“集聚效应”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对当前轰轰烈烈的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