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新颁布的《》基本准则正式确立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所应有的地位。作为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中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公允价值的应用在产生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制度变迁成本。本文以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对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如何节约公允价值的应用成本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应用;成本效益
会计计量属性历来是财务会计关注的重点之一,也是会计理论和实务创新的热点问题。公允价值作为会计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一,已经被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广泛采用。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基本准则中,正式确立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以及现值等计量属性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的基本计量属性并纳入准则规范中,是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目前,对于公允价值在我国是否已经具备应用的条件以及公允价值在具体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探讨不乏真知灼见。本文拟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出发,对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节约公允价值在应用中的成本提出建议。
一、分析原理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由于制度本身的设计、制定、实施与改革是有成本的,所以对不同的制度、一种制度的不同设计、是否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如何变革制度等都存在选择的必要,而选择的标准就是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从制度变革或创新的动力源泉来看,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是经济主体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并且只有当制度变迁的潜在制度收益大于新制度的组织实施成本时,制度变迁才能产生。如果制度选择的成本大于收益,那么制度创新就没有必要。会计制度的存在与创新,同样体现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现实社会中的交易费用总是为正数,会计制度的每一次变迁既是对相关制度环境的分析、判断,同时也是一个成本效益的选择过程。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的创新成果,在发挥其约束企业会计信息生成的制度规范作用时,必然需要付出成本或代价。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选择和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同样必须符合制度变迁所获收益大于该项制度变迁成本的约束条件。
对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的分析主要是对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效益进行评价。对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而言,应用公允价值所付出的代价越低,同时从公允价值应用中所获得的收益越多,效率就越高。宏观层面的分析是对社会为公允价值应用所支付的总成本和所获得的总收益进行总体评价。总成本既包括每一个会计主体所承担的成本,还包括各个会计主体在获取收益的过程中,由社会所承担的成本,即外在成本或社会成本。同样,宏观层面的总收益也包括每一个会计主体所获得收益以及社会所获得的收益,即外部收益。
二、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微观层面的成本效益分析
从公允价值应用的微观层面来考察,主要是对企业在应用公允价值中所产生的成本和获得的相关收益进行分析。企业作为公允价值实施的主体,在应用公允价值中所产生的成本既包括为组织会计人员更新知识(包括组织会计人员参加财政部门统一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和企业内训)产生的直接成本,也包括支付的会计人员在参加培训期间的工资这一间接成本;既包括企业为建立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决策体系所付出的成本,也包括原计量属性转换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发生的转换成本。
会计制度变迁的实施主体之所以能够愿意支付采用新制度的成本,其动因在于能够获取高于所付出成本的收益。企业应用公允价值所产生的效益主要有:1.因采用公允价值提高了企业向资本市场传递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业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2.对于外向型企业而言,有利于提高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的抗辩能力,降低国际贸易纠纷的风险。3.对于有实力的企业而言,由于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和境外资本市场所认同的公允价值披露财务信息,从而为企业以更优厚的条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措资本创造了条件。
在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各项成本中,培训成本和支付的会计人员在接受培训期间的工资将不同程度的变成沉没成本;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转换而产生的成本,同样会发生在其他任何计量属性之间的转换,而绝非应用公允价值所特有的。企业在应用公允价值付出成本的同时,却能够获得持续而长远的效益。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中,同时到境外融资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多,应用公允价值正是为我国更多的企业能够顺利走向国际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扫清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无疑,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效益要大于所付出的成本。
(二)宏观层面的成本效益分析
从宏观层面看,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即为整个社会的成本。具体包括:各个微观主体应用公允价值所发生的成本;财政部门在组织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实施成本和管理成本;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中介等机构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的成本;社会各行各业的学习成本。此外,公允价值应用所产生的社会过渡成本,一般要大于各个微观主体的成本。那么,能否据此推断宏观层面公允价值的应用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呢?
1.在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中,公允价值作为会计制度创新的一项内容,经政府以法规的形式颁布后,对所有会计主体而言形成了一种强制力,由此确保不同会计主体在相关业务处理上的规范性和可比性,宏观会计的运行秩序得以保障。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也迫切需要企业以公允价值披露、提供具有决策相关性的财务信息。3.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出口产品中经常遭遇反倾销诉讼,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企业出口的产品销售价格被认为低于公平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确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地位,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4.公允价值的采用为我国更多的企业以“国际商业语言”进入境外资本市场融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等效认可,降低了我国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成本。5.我国加入WTO时承诺的开放会计服务贸易已到兑现期,采用公允价值推进了我国会计与国际趋同的步伐,同时为我国企业降低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交易成本和会计遵循成本奠定了制度基础。上述分析表明,宏观层面应用公允价值所产生的效益不仅大于社会所付出的相应代价,而且大于微观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之和。
三、结论及建议
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并确立其在会计准则中的地位,是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一项重要创新,不论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层面来看,公允价值的应用是符合制度变迁约束条件的。但是,确保公允价值应用的效益必须以成本的节约为前提。从我国目前而言,节约公允价值的应用成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披露财务信息的监管
为避免企业不切实际地运用公允价值或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条件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相关具体准则也分别界定了适宜公允价值应用的情况。但是随着2008年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及2009年新准则在所有大中型企业全面推开,公允价值在应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加强对财务信息的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能够为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有效实施、为节约公允价值实施的社会成本提供制度保障。
(二)企业应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健全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决策体系,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谨慎适度地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能否持续可靠地获取公允价值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评价,以避免公允价值应用不当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发挥内部控制在防范风险、控制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资产安全完整等方面的作用,以节约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成本。
(三)改革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模式,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自我国会计继续教育制度建立以来,会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职业素质,适应新形势和新会计环境要求的能力不断提高。但由于缺乏对培训的考核与验收制度,导致一些地方培训效果不理想,甚至有的会计人员认为参加培训就是为了能通过财政部门对从业资格证的年检。改革继续教育模式,将继续教育的组织、实施、考核与验收相互分离,同时建立继续教育的警示或淘汰制度,是尽快提高会计从业队伍的职业素质、节约公允价值应用成本的现实而又迫切要求、应对日益复杂的会计环境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全面推开的必然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少安. 产权经济学导论.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 栾甫贵.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 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1).
[3] 企业会计准则.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