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养成作图习惯,培养数学能力

2015-12-15 10: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线段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是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拐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助手。尤其对一些较复杂的分数问题,采用电教手段,把线段图活灵再显,使学生清楚地从图上看到已、未知数量关系、量率对应关系等,从而获取新的信息和解题线索,找到突破口,化难为易。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采用直观手段(线段图)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加速了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还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作图习惯,使学生感到美的享受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 教给学生作图原则,养成作图习惯。
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教学生画线段图来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实例将一
些作图步骤、方法和原则渗透给学生,使他们逐步掌握作法,培养其作图能力,养成作图习惯。作线段图需掌握五个原则:
  1、单线与复线原则。
  通常表示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几个数量,用一条线段(单线)表示;表示相差、倍数关系的几个数量关系,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段(复线)表示。
  2、虚线与实线原则。
表示相差关系时,一般“比……多”的部分画实线,“比……少”画虚线。
  3、 数量与分率原则。
表示倍数关系时,要明确表示一倍的量,一般倍数标在线段上方,具体数量
标在线段下方。注意倍数与具体数量的对应关系,分数问题也是如此。无论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倍数关系,还是量率关系都要注意:画前,搞清谁与谁比,以谁为标准;画时,先画表示标准数量的线段,后画比较数量的线段。
  4、 条件与问题原则。
要正确、简要的标出题中的条件与问题,表示条件部分,应在图上注明数目
和单位名称,问题部分用“?”或“X”表示,如有几个问题,可按先后次序,用不同的符号“?”或“??”等加以区分。
  表示某一条件或问题的起止区域一律标上“︷ ︸或{  }”。这里说明两点:一是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要注意避让、交错与衔接;二是对易错之处加以预防,施行前要控制。
  5、 粗细与长短原则。
主线(单线与复线)画得粗一些重一些,其它部分相对细一点、轻一点。线
段图两端的小竖线伸上来一点,中间等分点或非等分点处的小竖线应画在线段图的上方。线段的长短要与表示数量的大小基本成比例,与纸张的尺寸大体相称。画复线时,线段的一端要对齐。一般是左端对齐,有时也要变化。
  总之,作图要用铅笔,要正确、清楚、工整、简明,讲究美观大方。
  二、教会学生作图本领,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先作图,再解答。尤其解决分数问题更得这样。能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线段图中把题、图、式溶为一体,明确解答分数问题确实离不开线段图。要学到作图本领不难,需做到:“勤、多、活、准”。“勤”即勤奋好学,不怕麻烦,善于作图。“多”指的是不放过每一道解决问题的机会,先作图,后解答。“活”即灵活运用作图原则,掌握作图技巧。“准”即准确、规范地把线段图画出来。这里需说明,运用线段图分析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基础与技巧之后,就不必一题不漏全部作图,根据情况而定。
  三、 学生学会看图方法,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一般地,能画出线段图,基本就会看图,但因为看图的角度不同,其解题思
路各有千秋。只要从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图形,就能找到各种解题方法,进而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 学生掌握变图技巧,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有些实际问题从线段图上,不易看到对应关系,难以找到突破口。若指导学
生将原图作些必要“手术”,适当变化,即可使内隐的数量关系外显。这样不仅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剖析线段图的综合能力,进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基本变图技巧:
1、 分析图形
例3:参加1997年小数研讨会时,昨天参加会议的男代表比女代表多700
人,今天男代表减少了10%,女代表增加了5%,今天共1995人出席会议,那么昨天参加会议有多少人?
  可清楚地找到与(1995-700)对应的分率,其量率的对应关系是:1995-700×(1-10%)—(1-10%+1+5%)
  列式为:[1995-700×(1-10%)]÷(1-10%+1+5%)=700(人)[女代表数]
  昨天参加会议人数:700×2+700=2100(人)
2、 合并图形
例4:山西省平顺实验小学有学生972人,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4/5,求
该校男、女生各多少?
  运用合并这一技巧,很快解答此题。
  列式为:男生人数:972÷(5+4)×5=540(人)或972÷(1+4/5) =540(人)
          女生人数:972÷(5+4)×4=432(人)或972÷(1+4/5)×4/5 =432(人)
3、 调换图形
例5:一列火车从甲站到乙站,第一小时行75千米,第二小时行了全程的
1/3,这时超过中点25千米。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通过变化、调换,很容易找到量率对应关系。
  列式为:(75-25)÷(1/2-1/3)=300(千米)
4、 移动图形
例6:冬冬今年7岁,爸爸27岁,再过几年,冬冬的年龄正好是爸爸年龄
的3/5?
  观察线段图,找到量率对应关系,求出几年后爸爸的年龄:
  (27-7)÷(1-3/5)=50(岁)
  再求出题中问题:50-27=23(年)
  总之,画线段图,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之技巧,并非一日见效,需要持之以恒地练习,抓住特点,循序诱导,才能收到熟能生巧之功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