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浅议杜威民主教育目的论

2015-12-15 10:4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通过对中外教育目的的梳理,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完全融合,根据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教育理念,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情况,认为民主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教育; 民主; 教育目的

一、中外教育目的差异
  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政治教育。无论是“诗教”、“乐教”和“礼教”,最终都是为了维护上下不移的秩序,使统治者的“江山”永固,“天下”太平。在这里,人的精神生活被归结为道德生活,道德生活则被归结为政治生活。道家思想以及后来的佛教禅宗正是作为对这一套摧残人类自由心灵的做法的反动而生长起来的。儒家士大夫中,唯有同时兼有道禅情怀的“文士”、“墨客”,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人的多方面的情趣。但道家对儒家教化的反抗只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并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另外一套发展人的个体人格和培养人的自由意志的教育思想,只是主张复归于自然和儿童,保存未受教化之前的“真心”和“童心”。
  西方近现代的资产阶级教育家们,在文艺复兴以来人性得到极大张扬的社会氛围下,在近代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的大力推动下,除注重教育目的的社会意义外,已经开始了教育目的从关注社会发展到推崇个人发展的转向。如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在发展健全身体”;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要“养成正当的习惯”,;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在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的与均衡的发展”;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使准备其完备生活”。在当代的一些资产阶级教育流派中,对教育目的的论述,也是各不相同,而且有的还在不断的变化中。如存在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使儿童“成为自身之我”,帮助人们去作“自我发现”。新托马斯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使人能在宗教的影响之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等等。
  二、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效融合
  对这些中外学者关于教育目的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之所以不同,除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分别建立在教育功能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基础之上,即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育的个体功能两方面。
  教育既有社会功能,也有个体功能,两者不能偏废。不能指注重社会功能而忽视个体功能,也不能重视个体功能而忽视社会功能。而是在既要看到教育的社会功能,也要看到教育的个体功能。在注重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时,要考虑到这种结果给个体带来的影响,同样,在注重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时,也有充分考虑到这样做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三、民主教育——实现个体与社会的融合的有效途径
  杜威认为有两个标准可以用来测量现有社会生活方式的价值:一是群体内成员有意识地参与的利益有多少?二是和其他团体的相互作用,充分和自由到什么程度?这两个特征其实质就是民主社会的特征。据此,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与传统不同的教育概念,并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提出有关教育本质的三个重要论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阐述的教育的本质“广大的教育,是使得社会生活继续不断的方法。因此,人类要延续和更好的生存下去,就必须是年幼从年长者中获得生存、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活简单,所以教育只是在集体共同生活中进行,年幼者只能作为参与集体生活的一个成员通过交流经验的形式来接受教育的。正是这样人与人之间、年长与年幼之间相互交流,使得人类生活的经验不断更新和传递,从而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随着人类生活经验日趋复杂化,年幼者不可能再通过参与成人生活接受教育,获得能够独立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知识和技能,专门的学校教育或狭义教育就应运而生了。个人与社会在民主、融合的氛围中得到很好的融合。个人发挥自身特有的才能为社会作贡献以求自我实现。学校只有通过培养儿童的社会精神和民主性格,使教育为民主服务,就必须让儿童感受到他们是生活在民主社会中的一分子,是一个社会的成员,他们要有参与感和奉献感。民主社会中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帮助儿童具备使他们获得这样的自我实现的性格——习惯和品格。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具体操作能力,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同时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
  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体验教育”、“成功教育”等等,实质上都体现出民主教育的精神——没有民主教育所蕴含的对人的尊重,所谓“素质”、“创新”、“体验”和“成功”,都是不可能的。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


注  释:
[1] 杨金华.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1):99.
[2] 黄济. 教育哲学通论[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430.
[3] 《学术演讲集》第二辑[M],摘自黄济. 教育哲学通论[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430.
[4](美)约翰·杜威著. 王承旭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7、98.
[5] 李镇西.民主教育何以提出[J]. 天津教育,2005 (1):2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