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而儿童的思维又以直观行为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探究抽象的科学知识,必须借助对具体实物的操作。在充分观察实验分析的基础上,以表象为支柱,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关键词:学具 应用
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小学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学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运用学具教学,既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自觉的改革教学方法;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参与意识、创造精神和合作习惯等等。可见,小小的科学学具,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际,对使用小学科学学具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着眼,选取学具操作的内容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心灵而手巧,手巧则心灵,“手指尖”、“手巧”就是指的操作技能。在双手动作时,由手到脑,存在着高速信息双向传输途径,使手脑同时得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学生运用学具操作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则促进操作能力的发展,而操作是为了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是为了在感知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因此,指导学生运用学具操作要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着眼,不能为操作而操作。要从促进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着眼,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就必须选择好操作的内容,为此要注意下面几点:
1.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要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之处强化学具操作活动,把教材中静态知识化为动态知识,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在甲班是重点的,在乙班不一定是重点,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2.要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一般来说,观察实验,都可有计划地安排、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着眼,选取学具操作的内容
二、从调动学生思维兴趣考虑,把握学具操作时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中,只有把握恰好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具操作成为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从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入手,设计学具操作程序
在指导学生学具操作时,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学具操作程序,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相互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动作、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面以《盐到那里去了》课中溶解实验为例,说说学具操作程序的四个步骤:
1.明确要求,作好操作准备。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操作前不善于选择和取出学具,也不善于倾听,领会指导语后再动手,操作后不善于保留结果,讨论完把学具推向一边待课后收拾等,一说动手操作,就乱抓一气,因此在进行学具操作时,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其次实验前设计好方案,知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现象。观察现象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记录,这是探究科学的方法。
3.动口表述,加深对知识及操作的理解。实验完成,让学生畅所欲言。
4.动脑思考,得出结论。思考,是学生观察现象,进而组织内部语言,认识事物的基础,这个认识是否正确,还必须让学生把内部语言转化成外部语言,并表述出来。因此,在学生每一次动手操作后,必须让他们说出“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认识过程,请同学们评议,教师适当点拨纠正,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既能把外部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术语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
总之,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对小学生学习科学来说,确实是这样:“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真正的获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为未来的成长、发展和终身学习而奠定一个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