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立足课标 引导合作 创实效

2015-12-15 10: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标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被采用,它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于教学之中,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实验演示、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获得新知、技能,共同进步,是其它学习方式无法替代的。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首先得培养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如果学生缺乏参与合作意识,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个形式而已,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个人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如果学生不积极地参与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合作交流中,就很难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更不要说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了,学习效率是可想而知。因此,我认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是首当其充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呢?
1、利用生活实际 培养合作意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时,可以充分利用就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而产生合作意识。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一个繁华路口,要学生独自统计出这个路口3分钟经过的卡车、小车、摩托车、自行车,这四种车分别有多少辆。一遍播放结束后,我问学生统计出来了吗,学生直摇头,有的说我感觉眼花缭乱,有的说太难了,我因势利导:你们想一想有其它办法吗?经我这一点拨,学生回过了神:老师我们只要每人统计一种车辆就不会乱了,我当即肯定了学生想法,并让他们小组分工,待他们分工明确了,我再次播放,他们很快就统计出来了,这样使学生尝到合作完成任务的甜头,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利用组际竞争 培养合作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都具有好胜心。当学生为了使自己所在的小组能用于胜过其他小组,在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组内的每一个成员一定会绞尽脑汁,合作讨论想出最佳的方法或策略,迅速地解决问题来赢得荣誉。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如六年级数学复习课——《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当学生复习整理完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等计算公式后,我就利用组际竞争,设计一个知识大冲关:哪一组能用最快最佳的方法解决某一关的问题,哪一组就会得到相应的分数,最后哪一组得到的分数最多,哪一组就会得到“博士组”的称号,学生为了使自己所在的组能得到这个荣誉,小组间的每个成员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中来,这样既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利用典型事例 培养合作意识
  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古今中外的一些通过合作完成任务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我国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合作研究实验取得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成果;我国航天员杨利伟、聂海胜等人在太空中与地面科学家们密切合作,顺利完成任务,安全返回地面的事迹;学生们通过齐心协力取得“六·一”拔河比赛胜利等事例。利用这些凝聚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典型事例,既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精心策划 指导合作学习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同样我们的学生不管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也同样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为了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必须依据小学生各方面的特征、差异组建学习小组,精心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实际 搭建平台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实效,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搭建合作平台,一般3—6人为一组。我常采用四人小组,如果班级优生多,小组成员就安排为A、A、B 、C型(A、B 、C分别表示成绩优、中、差等学生),如果班级学生中等居多,那么就安排成A、B、B 、C 型,分组时除了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外,还要考虑四个学习伙伴是否融洽,男、女生的比例等因素。当学习小组确定好了,就让组员选好小组长,小组长的职责是管理好自己的小组,起率先垂范作用,并要关注自己组中的劣势组员,必要时要主动给予帮扶,其它成员必须服从组长安排、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搭建好合作学习的平台。
  2、精挑细选 指导合作
  学习合作小组确定后,我们必须精心选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即学生学习中具有挑战性的、学生难以单独完成的、有疑问的内容,适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解题方法、策略不确定和答案不唯一的学习任务
  在我们的数学领域里,有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题目,这些题目最具挑战性,如果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因为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汇集多角度的思考方法、策略,倾听别人的见解后,学生能开阔个人思维,拓展自己的视野,建构各种解题的方法、策略,从而实现了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如填空题1□□,□里填什么数字,使这个三位数同时是2、3、5的倍数等学习内容。
(2)学生单独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些操作性强,学生独自一人无法完成,需要学伴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这时适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教学《圆柱体积》这一课,为了使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我虽然给学生准备好学具,但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操作过程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时就适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果组员分工明确,教师引导有方,就会很快地完成任务,这样既省时,又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通过合作操作学习又明白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3)有分岐、疑问的学习任务
    我们都知道在学习上贵在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常常会产生冲突、疑问的问题,这时最值得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辨析 ,在讨论、争论的过程达到意见统一,以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如在教学《小数的除法》时,我们通常都是引导学生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来除,这时有一个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都是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来除,而不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来除呢?”首先我肯定了他这个问题提得好,我故意卖弄:为什么呢?我就问学生想不想挑战这个问题,学生回答想,于是我就出了一道被除数的小数位比除数少的算式,先让学生计算,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就这样学生通过计算,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比较,明白了在小数除法中为什么通常把除数转成整数来除而不把被除数转成整数来除这一算理。
三、良好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因为学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人,为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几种习惯的养成是必要的。首先是每个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其二是敢想、敢说、敢做,就是在合作学习对发现的的问题主动思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需操作时积极动手操作。第三是学会倾听,就是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专心听取别人的见解,不插嘴,集体反馈时,专心听取别组同学的见解、得出的结论。第四是学会与人合作、讨论、交流、总结等。学生只有养成了以上几种习惯,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才会凸显出来,成为有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四、拓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空
  课堂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阵地,但课堂并不是它的终点站,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不要把学生局限在教室这个空间和四十分时间里,为了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合作机会和时间,我们可以拓展学生小组合作的时间与空间。我们除了在课堂上给足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外,还可以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这一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每个小组去收集长方体实物,再进行比赛,看看哪一组收集得多,然后让学生分类。这既解决了“缺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课外时间的收集、分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为学生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当学生学完《统计》这一课之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走出教室,小组分工去收集各年级学生人数,然后综合起来制成统计表。这样既使学生学以致用,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
  综上所述,在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实现合作学习的实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做起,精心选择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注重学生良好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拓展学生合作学习的时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与人合作的价值,培养了的合作精神、交际能力和社会技能,为他们今后走进社会做好准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