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使用好新教材,教师必须坚决摒弃“教教材”和“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数学教师在使用好现行教材的同时,应切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按照教材思想自编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相关教学内容,让课堂教与学焕发出绚丽色彩。
关键词:自编教材 数学 以人为本 贴近生活
教学片段一:( 苏教版第九册“简单的统计” )
师:同学们,我们是第一次见面,我们先互相熟悉一下,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班的情况?你想对老师说什么?你最想了解老师哪方面的情况?
生1:老师您多少岁?属相是什么?
生2:老师您毕业于哪所大学?
生3:老师您最爱好哪项运动?
生4:老师您有女朋友吗?(全班一阵哄笑)
……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随机板书:年龄、毕业学校、最爱好的运动
师:我们班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哪个呢?这样我就最先回答哪个问题。
学生有的说年龄,有的说毕业学校,有的说最爱好的运动……
师:用什么办法可以很快的知道呢?我们来统计一下……
[评析] 这节课,由于是新老师上课,师生之间都很陌生,但学生对新老师都有一种新奇感,也有距离感。如果按照教材上的内容上课,这种距离感会成为师生交流的很大障碍,学生自主参与的激情很难激发;新奇感又让学生有一种很想了解新老师的愿望。这位教师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内容,在这种融洽的师生氛围中开始授课,师生间原来的距离没有了,学生乐陶陶地进入学习中。
联系现实生活,调整教材内容
数学来源于生活,能够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明确教材中的知识要素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和教材的联系,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情景的切入点,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成为鲜活的现实,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有趣,从而拓宽和活化了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可以组织学生来测量一下长方体的讲台、教室、课桌等学生每天都接触的物体,然后设计问题:讲台的体积是多少?教室的体积是多少?如果每千克涂料可以涂抹墙面10平方米,那么我们的教室至少要多少千克这样的涂料?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对教材中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进行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教师要树立“创新教材”的观念,大胆突破教材的限制,向书本外、向课堂外、校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创设应用情景,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积累生活实践经验,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通过结合实际,是学生了解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来处理现实的问题。这样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并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参与实践,丰富教材内容
以前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来源于教材和教师,学生很少有参与、选择的机会。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实践和创造的主体。为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提出创造性的意见,要融合学生富有个性的个人经验、情感和想象,以及这种个性化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表。教师自编教学内容时,只根据教师个人的经验往往会脱离学生的实际,起不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与学生沟通,掌握第一手资料,如通过阅读学生的习作、日记、和学生聊天、一起做游戏等途径来了解信息。
学生参与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数学,参与编写数学题目,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的提高,而且学生更加关心身边的事和物,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补充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题目
教师在根据教材内容自编应用题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水平和智力水平,既不能低于他们的智力水平,也不能过分超越他们的能力范围。题目低于学生的水平,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降低学习的积极性;题目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会造成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因而,题目的设计得当与否十分关键。
关注个体差异,发展学生全体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能有所收获。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挖掘数学的内在魅力,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充满童真童趣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始终保持较高的兴奋点。同时,学生发展的差异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不能整齐划一,而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
灵活运用教材,体现主体地位。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中抽象出来的,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也就是由主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新课程理念也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要求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计课程,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经验、能力为依托来实施课程。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巧妙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学生容易接受理解的题目进行讲解。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你只需要听听课堂中学生的发言即可明白。(六)设计合理问题,培养合作探究。
今天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合作精神,爱迪生式的个人独创,已不再是这个时代创造方式的主流。因而,重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作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然是本次课改中的一个突出热点和亮点,应特别注意不要流于形式。
1、在操作实验性强的题目教学中,最适合小组合作。这类题目共同的特点是可操作性强,知识就潜藏在操作的过程中,但操作过程往往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小组合作。
2、对于开放性题目,如果对学生划定了条条框框,就会禁锢住了学生的思维,起不到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相反,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就会各尽所
能,取长补短,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给了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当然,讨论前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避免讨论交流时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
3、对于有争议的题目,可以实行小组合作,学生从讨论中找答案比教师直接传授要容易接受得多。
教者除了有以上三种感受,在教学中还抓住了小组讨论的契机,小组合作学习可别忘了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问,力戒讨沦的“假”与“浮”。比如有些课堂采用了讨论,而且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1分钟甚至更短,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还在“尝试错误”,教师就一拍手:“好!…‘停!”这种假讨论实不可取。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过程,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要具有实效性。
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和创造者。教师必须坚决摒弃“教教材”和“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要注重对教材的精心整合,在使用好现行教材的同时,应切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按照教材思想自编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相关教学内容,变 “冰冷的美丽”为“温暖的生活美”, 让课堂教与学焕发出绚丽的生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