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5-12-15 10: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作为高校组织中的一职能部门,其在管理模式创新中应与高校发展的整体目标相契合。惟有在整体视阈下来看待该模式创新问题,才能使得创新结果能经受的起时间的考验。本文阐述了笔者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解,分析了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内在要求

      关于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已广泛存在于各校的课题申报之中。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都聚焦于如何改善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与一线教学院系间的关系方面。尽管笔者并不反对这种研究思路,但仍须指出:作为高校组织中的一职能部门,其在管理模式创新中应与高校发展的整体目标相契合。惟有在整体视阈下来看待该模式创新问题,才能使得创新结果能经受的起时间的考验。
  那么高校发展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仍是“高校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导向不应在当前高校出现行政化趋势后有所改变,而且还应在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下得到推动。
  本文首先针对“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理解;之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管理部门应满足的内在要求。最后,在内在要求框架下进行模式创新探讨。
一、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解
   在笔者的长期教育管理工作中认为,具体而言,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对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进行理解。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来理解:
     1.整体方面。整体方面处于学校层面的理解,该人才培养目标直接植根于人才所属层次的培养目标之中。
  2.局部方面。局部方面则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理解的人才培养目标。我国现行的学科分类标准可以概括为:工学、理学、社会哲学科学、农学、医学等。由此,每一学科内部都形成了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该目标实则就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价值取向。
   (二)对人才培养方式的理解
  1.理论教学。该形式的目的在于建构起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今后岗位技能拓展的认知前提。不难发现,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在理论教学学时的取舍上也有所不同。
  2.实训教学。实训教学直接侧重于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检验知识的正确性,以及借助知识完成必要的任务。
   (三)对人才培养制度的理解
  人才培养制度是确保各类型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统称。其中,激励机制的功能在于激发高校全员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作为约束机制来说,则是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运行表等章程规范人才培养的流程。
   (四)对人才培养环境的理解
  1.学生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教室学习环境和图书馆自习环境。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不仅依赖于制度保障,还需建立跨部门间的协同机制。
  2.学生生活环境。高校生活构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又是由起居环境、用餐环境,以及其它环境构成。不难看出,这些环境将从个人休息、健康等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育管理部门的内在要求分析
     结合上文所述,可将内在要求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一)辅助支撑要求
  1.辅助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岗位调研,而市场岗位调研的载体又是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相比较各教学院系来说,教育管理部门在外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支撑要求。在涉及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事项时,教育行政管理在申请审核及送达方面,应做到时效性和实效性并重。
   (二)组织协调要求
   教育管理部门在做好与相关企业沟通的同时,还应协调全校各专业相同实训环节的运行。这里的协调与教务处的教学运行协调有所不同,它更突出对校内和校外资源的合理配置,且校外资源还包括学生的社会资源。
   (三)制度保障要求
    作为职能结构的高校组织形态决定了各部门在职能分工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工作。因此,关于人才培养制度的设计与建立,似乎归属于教学院系的工作范畴。其实不然:(1)人才培养需要各部门的分工协作来完成;(2)人才培养需要包括师资培养在内的制度做保障。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则需要通过参与制度设计和监管。
   (四)环境监管要求
  上文从学生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解。从职能分工的角度来看,前者应主要由教学院系承担,后者则主要由后勤处负责。但作为教育行政管理的功能使然,仍可以在环境监管的基础上推动和谐校园环境的形成。
  以上四个方面分别给出了模式构建的内在要求。从这一点看,已为创新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提供了多元路径。
三、创新模式的构建
    创新模式的构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
   (一)协同人事处推动人员培训
  1.教师。应着重从任教课程方向、科研能力等方面给予引导和督促。与此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以此来带动教师在课程教学领域中的知识延展性,并增强其在教学中的探究意识。
  2.教学辅助人员。在诸多研究型大学里,该类人员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其它以教学为主的高校里,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承担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文本、电子资源的服务。因此,针对教辅人员应强化对他们的岗位技能培训。
   (二)协助物质设备处实施资产管理
  1.有效设计高校教学资产管理的制度。即:(1)明确高校教学资产统一归口为国资部门委托管理。(2)明确每个层级的一把手负责监管本部门教学资产的使用,并直接对上级负责。(3)权利与义务对等。(4)在薪酬分配体系的安排上,应向各部门、各层级固定资产一线管理人员倾斜。
  2.实施动态管理模式。动态管理模式的开展,其目的主要在于对高校现有教学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运作。这种模式根据不同高校类型,则有不同的实施方式。
   (三)建立各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二级管理,这就促使各教学部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如,某些工科专业中开设的有“工业企业管理”类课程,这可以借助经管系(院)的师资给予授课。然而,在现实中却受基本课时量的刚性约束,转由工科专业背景教师授课。结果,将管理类课程上成了仅靠阅读、记忆的形态。为此,高校办公室行政管理应推动教学部门之间的联动效应。
   (四)保障教师主导的课程优化制度
  针对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开展课程优化工作,则是教育管理内涵式目标导向的本质。课程优化工作包括:对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的优化、对教学大纲的优化、对考试大纲的优化 。与此同时,还应根据市场岗位需求趋势,调整现有专业课程结构等。对此,教育行政管理应在组织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制度辅助监管来确保该项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本文无法穷尽有关模式创新的手段,但本文也从特有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下,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可围绕着:协同人事处推动人员培训;协助物质设备处实施资产管理;建立各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保障教师主导的课程优化制度等四个方面展开工作。惟有此,方可不断创新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迎合日新月异的环境与格局要求,培养出可适应社会、创造财富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志强. 对民办高校实践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26(1): 127-130.
[2] 江亚南. 我国高校管理模式的弊端及解决途径[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7): 228-232.
[3] 周雯. 当前高校国际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模式探析[J].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2011, (7): 64.
[4] 单胜江, 李总, 李建英. 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上, 2010, (6): 39-41.
[5] 陈华伟, 周艳球. 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模式研究[J]. 管理观察, 2006, (5).
[6] 刘瑜. 高校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高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 教育信息化, 2006, (15): 15-1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