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国外的生命教育及其启示

2015-12-15 10: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生命教育源自美国,其后又在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等国家传播并逐步地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虽然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还不全面,不深入,但通过对国外生命教育发展与实践的考察,可总结出对我国的生命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生命教育;启示

一、 国外的生命教育
(一) 美国的生命教育
  美国的生命教育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其实质是通过对死亡的揭示来教育人们珍爱生命。1968年,在人本主义影响下,世界级大师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只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技能,还应该让他们了解生命的意义,体悟生命的价值;于是在美国加州创建柯南达村、柯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
  美国的生命教育主要涉及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和情绪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身、心、灵以及精神各层面逐步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1]
(二)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
     1974年,澳大利亚的Rve.TedNosff牧师针对青少年吸毒且许多青少年死于吸毒这一现状,提出了hefdeucation(生命教育);并于1979年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第一所也是世界最早的生命教育中心,它后来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的一员,宗旨是“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其生命教育的目的旨在通过学校及社区的合作,帮助年青人消除不合法的药物使用,促使他们避开或延迟使用酒精;同时以最新的研究为根基,提供高品质的药物教育。
(三) 英国的生命教育
     英国的生命教育是全人培养与全人关怀的教育,以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目标,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主辅结合的课程体系,即是以公民教育课程为核心并辅以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2]这是英国生命教育的一个特色。同时它十分关注学生生活,把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实用性。
(四) 日本的“余裕教育”
   “余裕教育”,亦即“热爱生命,选择坚强”,它是针对日本青年日益衰落的心理以及自杀事件提出的。它特别注重从小对学生的教化,使他们从小就明白人要珍惜生命,同时,注意把握生命教育的连贯性,善于把知识渗透到相关学科,使珍视生命的观念深入人心,从1989年公布的《教学大纲》到1998年修订的小学道德课程,再到高中开设的《伦理》课以及大学开设的《教养课》中均涉及了“关爱生命”的内容,使生命教育自成体系,影响深远。
  通过考察国外生命教育,发现其共同点如下:重视生命教育,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育;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向学生系统传授生命教育的知识;实际生活中取材,重视实践教学;发挥合力,增强生命教育的实效。
二、 国外的生命教育对我国生命教育的启示
(一)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国外生命教育注重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就我国教育现状而言,“相对于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来说,单一生命教育课程更能引起人们対生命教育的重视,也更可能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所以,尽管单一生命教育课程也有诸多不足,但它仍然是我国目前开展生命教育比较理想的选择”[3],所以有必要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上不仅有知识层面的要求,也要有情感层面上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真正了解生命的可贵。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在课程框架内,结合社会热点和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选择与目标相一致的内容,促进目标的实现。同时,内容要根据目标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二)采取渗透式教学方式
     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指出只有将对人的知识与理解置于生命教育之中,将对人的教育落实在促进每一个鲜活的人的生命健康成长中,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他启示我们要重视渗透式教学方式,而这一点在我国的生命教育中有待于加强。因此,基于学科间的相通性,秉承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我们可把生命教育融入相关学科,采取渗透的方式让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生命教育;加上课堂教学,使教育对象在系统把握知识,明晰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内化渗透式教学所传达出的隐性的生命教育信息。
(三)注重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是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但也要学以致用,注重实践教学,让教育对象亲身体验,增强他们对珍惜生命的认同,更加关爱生命。因此可允许教育对象到殡仪馆参加葬礼,亲历救援现场,观看纪录片,让教育对象明白生死之间的关系,虽人必有一死,但是人可以在有生之年充实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人生。
    (四)社会、学校、家庭各尽其责,强化生命教育的效果
  强调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相互配合:
    社会一方面要从观念上重视生命教育,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学校的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而父母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教育子女关爱生命,充实的过好每一天。总之,生命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社会、学校、家庭作为单个个体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只有当三者同心协力、同向发挥作用的时候,生命教育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展,才可能达到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目的。

注释:
[1]卢杰.美国生命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启示[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9,(5).
[2]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4).
[3]张美云.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之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6,(3).
[4]刘宇等.中外中小学生命教育现状与展望[J].中学校长,2008,(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