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浅议艺术类中学生养成教育

2015-12-13 10: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育是教育的核心,而养成教育是德育的根基。本文通过辩证认识艺术类中学生养成素质现状,诠释养成教育的含义,确定养成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的研究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提高德育有效性和针对性,使艺术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其他文明习惯,学会做人、做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艺术生养成教育德育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因此,德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教育对象能够躬行实践、自觉笃行。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多注重于用说教、抓典型、树模范,以搞宣传的方式进行品德教育,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即“教养”。养成教育不仅影响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而且与其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项重要手段,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责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一、辩证认识艺术类中学生养成素质现状  
艺术类中学生既具有普通中学生视觉敏锐、时代感强、热爱生活、关心时事、有远大的抱负的许多共性,又有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充满活力、专业情结浓厚等独特的个性,总体看来,艺术类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自律性差,缺乏文明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敬业精神;生活奢侈,缺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缺乏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全面理解养成教育的含义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行、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青少年道德品质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层次性教育,是系统化教育。
三、科学确定养成教育的内容
1.规范化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制定并组织试行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牢记规范要求,逐渐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通知》表明,养成教育要规范化。
2.细目化
教育者给中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要求,要符合他们的身份,力戒成人化,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
近——离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近一点,不要好高骛远;
小——要求小一点,以小见大,不要“高口号”式;
实——要实在、具体,不要太抽象。
3.序列化
序列化就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易到难,由低入高,按照科学的序列计划出具体的时间和内容,要做到横向一体化、纵向序列化。制定序列化方案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要求,另一条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是培养独立生活的习惯、生活勤俭朴素的习惯、做事有计划的习惯、自信的习惯、独立性与坚持性的习惯、勇敢的习惯、自制的习惯、适应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四、创新养成教育的途径
1.抓关键,打基础
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在于新生入学的阶段,尤其是在军训结束的一段时间。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门,对学校的事物还不是很了解,管理也比较容易,这时的学生就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是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得多了。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新生的特点,利用新生优势,严格要求,强化训练。学校都设有团委、学生会,针对艺术生的专业特点,应当放手发动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使学生时时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形成自觉参与意识并在活动中充分锻炼能力,展现个性。采取讲座的形式从思想教育、学习生活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成材教育、学习目标引导、学习方法介绍、专业知识介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采取严格的纪律约束,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对自己一生都有好处。通过各种学习方法教育,使学生不必自己摸索,减少从初中向高中学习方法转变的过渡时间。通过目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目标,明确奋斗方向。
2.抓管理,育能力
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盲目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软弱无力的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的基础便是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塑造学生坚强的性格,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让学生能自觉地遵守校纪校规、遵守正常的学习秩序,养成良好的纪律性,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针对艺术类学生“自由散漫”的习惯,可以采用严格的纪律约束,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严格纪律约束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使其逐步转变为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3.抓统筹,形合力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三者之间要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理念合拍、方法相容、经常沟通、形成合力。
4.抓教师,促养成
教师是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性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教师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他们的头脑,提高其道德认知能力。其次,教师针对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学生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观念。此外,教师应注意引导,言、谈举止做出榜样,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不知不觉养成好的习惯。
总之,“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做社会有用的人的重要保证。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关心重视的工作,相信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养成教育一定能够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关鸿羽,《教育就是养成习惯》,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5月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3】刘志敏张宁,《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河北法制报,2006年3月30日,第a04版
【4】魏素珍赵国增王振京,《养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与意义》,教学与管理,2006年8月20日,第51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