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浅析如何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2015-12-13 10: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
  论文摘要: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要确立诚信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更新诚信教育理念和模式,开拓和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发挥垂范引领作用;营造诚信文化氛围,丰富诚信教育载体,建立、健全诚信教育制度,同时,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努力和协作,才能切实提升大学生诚信品质,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基本伦理规范,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国家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民族素质的体现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与其地位极不相称的却是,在社会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在市场经济潮流的裹挟下,大学生中存在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
  大学生诚信意识淡漠、失信行为时有发生。比如,在学习中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旷课逃课,在科研中抄袭剽窃、买卖论文,在经济生活中恶意拖欠学费、编造欺诈,在人际交往中虚情假意、猜忌说谎,在就业求职中弄虚作假、随意毁约等。因此,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对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以及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构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确立诚信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肯定了诚信的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指出: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胡锦涛同志将诚实守信列为八荣八耻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都表明,诚实守信是贯穿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没有诚实守信,就无所谓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就不可能培养出志存高远、乐于奉献、具有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入。因此,我国高校应高度重视诚信教育,要把诚信教育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出位置,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从教育、管理、环境、制度等方匾,加强诚信意识的渗透。
  二、更新诚信教育理念和模式,开拓诚信教育实践新途径
  1.高校要制定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方案。对诚信思想的学习,采用谈心式的讨论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式的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更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特殊方式,让学生通过开展诚信问题的学习调查活动,从内心深处了解诚信,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醒,醒中行,从而体味诚信对社会、对事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适当辟出章节重点讲授诚信教育内容,最好开设专门的诚信理论教育课,让在校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涵及社会意义与价值,强化诚信是职业生命的观念,使大学生将“诚信为本”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职业操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诚实守信才是做人做事的第一准则。
  3.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实现知与行的相互渗透。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生践行诚信道德品质,实现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应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主题鲜明的诚信教育活动,如诚信承诺签名、诚信主题演讲、诚信先进事迹报告会、诚信党日团日活动、诚信主题班会等;同时,建立诚信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在专业见习与实习阶段,重视诚信实践,体验、熏陶和培养职业道德诚信;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在服务、劳动、调查、参观和宣传中传播诚信及诚信文化,宣讲诚信思想,参观学习诚信事例;实践诚信原则,坦造诚信品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感受诚信,锻炼意志,升华认识。
  三、发挥垂范引领作用
  1.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古语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注意加强自己的诚信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规和价值观.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严于律己,自觉地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力,为学生诚信教育得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党员在诚信教育中发挥示范作用,为形成良好诚信教育出力。每个学生党员制作两张党员牌(牌上附有学生党员本人信息、照片、座右铭等),一张张贴于宿舍相应位置,遇到重大活动悬挂于胸前,时刻提醒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营造诚信文化氛围,丰富诚信教育载体
  1.营造诚信文化氛围。利用校园环境,充分利用校园传媒特别是校园网、bbs论坛、校园报刊、班级板报等宣传阵地,在校园营造一种“诚信光荣,背信可耻”的校园和谐舆论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诚信教育活动。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学生,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例如可开展诚信征文比赛、诚信演讲比赛、诚信短剧大赛;开展“校园十大诚信现象”和“校园十大不诚信现象”评比活动;邀请知名学者与学生面对面,与学生们一起规划未来人生,畅谈道德重塑,促进了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养成;选用失信、败德现象及其危害性作为实例来教育学生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本,“信任透支”最终是要加倍偿还的,失信或欺诈不仅要受到道义上的谴责,而且必将会受到社会对其的负面评价和惩罚。
  五、建立、健全诚信教育制度
  诚信教育作为高校一项常抓不懈的基础性教育工作,必须有健全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障。高校要通过构建规范的诚信教育管理、评价和监督体系,不断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为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开辟新的渠道。
  1.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所谓“个人诚信档案”,就是指包括个人、家庭、社会等多项个人原始信息在内的,记录各种诚信和不诚信表现的,与就业、借贷等多方面挂钩的个人真实状况记载。大学生诚信档案可视为学生的第二身份证和步入社会的通行证,是对学生学籍档案的重要补充。诚信档案的设计因地制宜,但一定要能体现学生诚信的基本情况。总体上讲,可包括以下的诚信内容:学生诚信承诺书、学生个人基本情况信息表、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社会实践诚信评价等内容。
  2.大学生诚信档案纳入网络化管理,公开诚信档案,特别是向社会公开,使诚信记录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将诚信状况与就业联系起来,对诚信较差的学生起到众人监督的作用。这些制度可以促使学生诚信品质的规范化培养,更有利于诚信行为的养成,这正是诚信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的一种表现,有助于形成一个长效机制。
  3.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评价、激励体系。如果只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缺乏必要的评价、激励体系,就会使诚信教育流于形式。因此要建立大学生信用测评数据库系统,把学生在校期间与信用有关的日常行为、个人品德、学习考试情况、还贷情况、奖惩情况、就业协议等真实信息输入数据库,并做出相应的信用评估。同时,将大学生在校期间遵章守约的行为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得出量化考核指标并纳入诚信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学年度对在校大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具体评估,划出等级,并作为大学生各项评优、竞聘干部、挂职锻炼、推荐择业、信用贷款等行为的主要依据,将当前难以根除的学术抄袭、考试作弊、求职材料造假作为评价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失信成本,营造优良的校园信用环境。
  4.建立大学生诚信互评机制。诚信互评与诚信的“自律”和“他律”有所不同,它是获取自身在其他人心目中诚信额度的重要途径,是别人反馈给自己的重要信息,有利于提醒和调节自己以后的行为动向。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在班主任、辅导员的组织下,针对这段时间内班级和学校发生的事情和学生自身的一些行为,通过无记名打分的形式为学生评定信用额度,然后通过汇总,分析评价的成绩,反馈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了解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情况,成为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尺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诚信互评机制是一种无形的“他律”,虽不带有强制意味,但有指导意义。应用好诚信互评机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5.建立完善的舆论监督、惩罚机制。为了培养诚信品格,必须善于借助舆论的力量,要敢于将不诚信的行为公开化,对不诚信的行为,如考试作弊、论文作假等欺骗欺诈行为,要进行谴责和惩罚。同时将诚信的状况与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研究生保送、三好生评选、入党申请考察、信用贷款等相结合,对失信行为采取限制评优、贷款等措施,对诚信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对不诚信的恶劣行为进行曝光,真正起到制约作用,帮助大学生建立诚信意识。在有力的诚信监督和惩罚制度保障下,会让诚信教育成为自我品质培养、提高自我境界的一个有效工具。
  六、营造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诚信环境
  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要不断提高诚信修养,注意养成自身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并注意与子女交流诚信心得,对一些现象进行讨论达成共识,为子女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诚信教育环境的营造需要不断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宣传、教育,营造优良的诚信舆论和文化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要统一诚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三者之间要成立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嘉.诚信建设和价值导向[j].道德与文明,2003,(6).
  [2]姚峰.贷款的大学生上了黑名单——国家助学贷款拖欠现象调查们[j].法律与生活,2002,(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