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国际化的趋势,国际学院是实施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实体,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爱国主义的背景、优势、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就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探讨。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以下简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正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成为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急需的各类人才的新途径。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全球化,西方的人生价值观给中国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重要任务。
1中外合作模式下爱国主义教育背景分析
中外合作模式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领域里出现的新生事物,历经十几年的发展,现已经形成一批质量高、有特色、受欢迎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中外合作办学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这种人才应该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知识面较广,对生活、前途充满信心;思维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开朗。这是在中外合作模式下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中外合作模式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中外合作大学以一种“国际人”的姿态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其教育行动应当依据国际相关规范和wto的有关规则进行教学、引进合作国大学专任教师、按照合作国大学标准在全世界选聘师资、采用合作国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绝大多数中国生源在思想认知上接受全西式洗礼。在合作办学时外方有意无意文化渗透西方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与此同时,我国长期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沿革以及学生所处的中国生活圈,使学生的思想认知又带有浓郁的本土特色,这势必使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选择过程中发生思想认知与行为习惯的冲撞,也构成了挑战。
2加强中外合作模式下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要性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交往主体、独立的利益单位。全球化并不是完全消融了民族国家,至少在有限的未来还不可能,一个国家可以越来越融入世界的潮流,通过全球化发展自己,但它不可能因此就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西方国家打着全球化的幌子,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主权、经济主权、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进行威胁和蚕食,根本的目的也还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国家利益。爱国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对于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院校,更需要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也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用爱国主义的思想去武装学生们的头脑,教育他们要为祖国、为人民而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遵纪守法的国家栋梁。
3中外合作模式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加强历史教育,弘扬民族精神。胡锦涛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在中外合作模式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教育和民族的传统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形成以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建立社会、学校、家庭联合培养体系,搭建爱国主义平台。经调查了解,我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中有80%左右的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良好,家长对子女的过份溺爱和过高期望,导致学生个性明显,有理想,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缺乏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我们应该积极搭建社会、学校、家庭的互动平台,通过发挥社会各界的宣传功能,引导家长通过家庭教育过程使学生改变思维、感情和行动。他们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并不满足于仅仅充当被动的教育对象,而是渴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加强爱国主义理论建设入手。长期以来,高校十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了强化教育效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精心选择教育内容,进行方法途径等方面的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多样性。一方面,我们可以积极地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直观性、生动性。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一段历史、一部教材、一处课堂、一座蕴藏着真善美和创造精神的思想宝库。另一方面,结合国际国内大事,如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汶川地震、舟曲地质灾害等灾难的发生,甚至与中日钓鱼台岛撞船事件等等,利用主题班会、集体活动的形式引导大学生从中接受教育,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情操,激发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信念,激励斗志,凝聚力量,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还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务求学生爱国情感的理性表达。爱国主义源于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需要将其上升到理性层面,否则由于缺乏冷静的思考、比较和判断,爱国的主观愿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事与愿违。特别是处在异国他乡的大学生,更加容易受到西方国家的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的挑拨,行为也会更加的不成熟,情绪会更加的激动,也会造成一些对祖国不好的影响。我国已迈入法治轨道,应以文明、和谐、法治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这样既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又显示了道德的正义性和政治的文明性。江泽民曾指出:“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热忱,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因此,我们在激发和熏陶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同时,更要注重理性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满腔热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参考文献
1申俊龙等.对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的理性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2蔡君.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管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
3徐洁.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