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中学生适应不良的原因透视与对策分析

2015-11-20 09:1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适应不良问题在我国的中学生中一直普遍存在,并且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中学生适应不良的原因来自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因此,减轻中学生的适应不良要从实施课程改革、督察同伴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加强三方合作四方面入手。

关键词:中学生;适应不良;原因分析;对策
适应是指个体能够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1] 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很好地根据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产生各种情绪上的干扰,妨碍了其从事有效的学习和探索,那么他就出现了适应不良。适应不良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造成学业上、生活上和人际关系上的困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辅导与教育,就有可能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适应不良的具体表现是:自我中心、与他人协调能力差、耐挫力差、考试焦虑、自卑感、神经质以及学习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学生中适应不良问题一直是普遍存在的。心理学家陈家麟等早在1985年的一项调查就表明,有16.53% 的中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1]近来,教科院“青少年心理障碍实证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天津市9所中学的1223名初高中学生的适应不良行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670名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适应不良问题,占总人数的54.78%,其中中度以上的占22.01%。可见,中学生的适应不良已经问题日益严重,必须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
  一、原因透视
  中学生适应不良的产生与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相关。
  (一)学生因素
  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11-12岁到14-15岁的初中生处于儿童到少年的过渡时期,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2]14-15岁到17-18岁的高中生则处于青年初期,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春期”。[2]高中阶段的学生要面对父母、教师和环境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要自觉地从事学习和劳动,学会独立地处理自己的生活问题以及和集体、他人的关系。可见,中学生在从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到逐步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中,深切地体验着各种巨大的变化,也就很容易出现适应不良问题。
  (二)家庭因素
  中学生的适应不良问题最初起因于不良的亲子关系。相当一部分父母对孩子教育无方,生活上过度溺爱,在学习上又要求过严。一方面造成孩子依赖性强,过于自我,缺乏责任心;另一方面,各种需要的过度满足,又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动机,诱发了厌学问题;同时,一些家长对学业成绩的过分关注又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和挫折感。
  (三)学校因素
  首先,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强调学习成就,诱发中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中学阶段是人生的转型期,从小学的轻松到中学的紧张,很多学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学习强度上的变化。只有学习好了,才能考上重点高中、升入重点大学——学校和教师对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过分关注,进一步使学生陷入忙碌与迷茫之中。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苦不堪言,厌学现象频频发生,考试焦虑、抑郁问题日益加剧。
  其次,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也容易引发中学生的适应不良。教材内容不当、难度过大,使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不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方式不当,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缺乏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非但理解、鼓励,反而心存偏见、态度冷漠。此外,在学习环境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如用考试排名布置教室,在班级造成强烈的竞争气氛,等等,这些都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挫折和失败,都是中学生的适应不良问题的源泉。
  再次,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尽管目前社会上不断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大多数学校仅仅停留在应付检察的阶段,偶尔做点表面文章,并没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视而不见,心理教师有名无实,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这样就不能对中学生产生的各种适应不良问题进行及时地了解、分析和疏导。
  (四)社会因素
  目前,中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社会上的不良书刊、音像制品和“三厅”(歌厅、舞厅、游戏厅)都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网络上发布的不良信息、黄色网站上的非法视频以及铺天盖地的网络游戏更加吞噬着中学生的时间,毒害着他们的心灵。此外,在学生的同辈群体中往往存在着对某些个体的排斥倾向,学习成绩不好、家庭不完善、甚至是相貌不佳学生都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嘲讽,也造成了这些学生的适应不良。
  二、对策分析
  基于上述原因,应该从实施课程改革、督察同伴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加强三方合作四方面入手,解决中学生的适应不良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一)实施课程改革
  适宜的课程,能使学生取得满意的成绩,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制定适宜的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改变结构僵化、方式机械的灌输模式,转变精英主义和升学取向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改变“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兴趣;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不再过分强调初中阶段教育的选拔功能;改善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引导其主动参与、乐于探索。[3]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减轻考试焦虑,缓解由于学习问题引起的适应不良。
  (二)督察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个体产生挫折感,而适应不良的学生则更需要得到同伴的认可、同情和尊重。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对中学生的同学关系高度重视,充分理解他们对获得同伴认可的需要。教师还要努力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坚决制止同学之间的嘲笑、挖苦、讽刺等不良行为。[1]对于已经出现适应不良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寻找机会,使他们的独特才能在适当的场合得以表现和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和自信。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领导和教师都 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适应不良问题的严重性,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切实地建立心理咨询室,并保证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地关注和指导。适应不良的学生往往对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持有偏执的观点,教师如果采取简单直接的,甚至是粗暴的教育方式就会引起学生的敌对。相反,师生之间的个别交谈和劝导则有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和同学、教师、家长及朋友之间的关系,摆脱交往障碍带来的挫折、抑郁和敌对。
  学校在减轻学业负担的基础上,还应对全体中学生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开办心理讲座,引导他们更好地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四)加强三方合作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成了学生的生存和活动环境,在造成学生适应不良问题上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只有三方协调一致,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才能产生最大的教育合力。
  在三者中,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处于中心地位的。教师应该主动和家长合作,对家长的教育措施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纠正。学校可以通过家庭访问、书面联系、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等途径使家长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言传身教、不再溺爱,逐步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也使广大家长认识到自身的美德和学识才是子女最大的财富,从而积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376-380.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424, 463.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G].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2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