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问题意识与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

2015-11-13 09: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包括理论问题意识和实践问题意识两个部分,其中理论问题意识又分为对学科理论问题的意识和对学科理论研究中的问题的意识。当代学术研究过分注重理论问题意识,而忽视实践问题意识,马克思哲学研究按照学术传统把理论问题意识与实践问题意识统一起来。

关键词:问题意识;理论问题意识;实践问题意识;马克思哲学
学术研究需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意识是学术选题的基准点,是理论求索的指南针,是创作动机的推进器,对学术研究活动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因此,问题意识探究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说,具有非同凡响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一
  目前,尽管对“问题意识”的界定存在着不同专业领域之间或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歧异,但归结为一点,问题意识是学术主体对学术活动应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的持续叩问和追求“学以致用”的积极自觉,它具有前沿性、可行性和现实性的特征。一般说来,学术之致用主要体现在学术文本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尽管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根据学术活动具有理论与实践两种价值,我们可在宽泛意义上把学术问题意识分为理论问题意识和实践问题意识两种类型分别加以考察。
  学术研究活动过分注重学术文本的理论价值的考量已经构成学术研究的一道独特“风景”。产生这种现象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①。这说明学术的理论价值最终必须通过其实践价值表现出来。在一定意义上,唤起学者对学术的实践价值的自觉意识,既有对时下学术问题意识过分强调理论价值倾向的矫正纠偏之必要,更有对学术的学以致用进行“正本清源”之功。学术理论的理论价值主要在于能否满足人类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需要,尽管它们是通过各种方式,并不一定直接作用于实践——表现出来。
  理论的理论价值不同,学术的理论问题意识并不需要过多考虑学术的实践价值。理论问题意识就是把握科学发展中存在疑难的自觉意识,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学科理论问题的意识和对学科理论研究中的问题的意识。对学科理论中问题的意识是对学人最基本要求的问题意识。培养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批判性地阅读本学科的经典论著,弄懂前人和同行的发挥角度, 比较甄别他们各自的利弊长短,梳理整个学术发展演变的源流和脉络,以至于形成学科体系总体图景。其次,在通晓学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关注以下方面:(1)久悬未决的学术公案;(2)富于争议的焦点话题;(3)有待解决的关键课题和薄弱领域;(4)可供循序渐进的环节观念和基础研究;(5)可能衍生的空白领域。比较而言,对学科理论研究中的问题的意识是较高要求的问题意识,培养这种问题意识需要哲学思维方式。能不能把握到价值极高的学术问题决取决于个人才识,把握到价值极高的学术问题能不能迎难而上地选题取决于个人器识。
  培养理论问题意识对于提升学术论著的理论价值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问题意识可以脱离具体的实践活动自作主张,理论问题意识形成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实践给予“提示”方可做出判定。“甚至在思维中,生产一件真正‘无形的’精神产品的唯一途径,也要把思维力运用可以为这种思维力所影响的思维材料”。②这表明,纯粹理论化的学术文本也与现实发生关联,并对人类实践发挥影响。凭借理性认知方式去把握未知世界的无限多种可能性和通过这众多可能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并为即将进行的全新的实践活动的每一必要的步骤提供必要前提,始终是人类面对玄妙无比的自然世界应该采取的一种最明智的策略。
  二
  学术的实践问题意识就是努力研究和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有意识。毛泽东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 ③在一定意义上讲,研究具体实践问题就是研究具体实践事实中存在的具体矛盾,问题意识也即是把握具体矛盾的自觉意识。现实事实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之中,在具体问题成为学术问题之前,需要我们根据理性逻辑对构成问题的矛盾双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归纳、概括和定义,使之成为具体学科规范中概念范畴,然后根据学科研究的内在程序进行判断、推理和得出命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案。可见实践问题意识形成是一个包括对具体实践存在的问题的感性认识和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提炼的复杂认识过程。
  在现实认识活动中,多门具体科学可以根据自己学科要求和特点把研究目光定位于同一事物,形成多学科视角下的多种解决方案选择。在这诸多方案之间,不一致是常态,甚至可能存在逻辑都合理,结论却截然相反的例子,这无疑造成解决方案之间的内在紧张。实践应该选择怎样的解决方案?以及怎样保证做出抉择是最佳选择?这些都是学术研究本身不能给出答案的。
  相对的真理性也就意味着这种认识视角的界限。要克服这种视角的界限就必须要超越具体学科的界限。现代的学科门类划分太过于细微,而学科门类之间的成见和偏执进一步阻碍了这种可能性,从而造就今天学术领域的学科主义及其囿于学科主义观念而培育出来的过分相信学科自有的生命力的抽象思维。这种思维必然过分强调学术研究的理论价值,断绝学术理论趋向实践价值的可能性。
  强大学科主义观念甚至让本应担负起反学科主义的哲学也学科主义化了。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就是反思——对意识的再意识——自我意识,它不研究具体现象世界的具体事物,而是以全部学科对具体事物的认识结果(意识)作为考察和审视对象。哲学问题意识不是对一般问题的辩证把握,而是对时代产生的所有问题进行总体性思考。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讲,“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逐渐出来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了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产即逻辑和辩证法”。这说明,哲学对人类当下为止的所有思想的思想,并不是把所有思想简单到相加而求得“大全”,也不是仅仅提取所有思想中仅有几种 有分量的思想珍珠为“他所用”。总之,为实现这种总体性综合的哲学,就是研究人类思想发展的规律(比如辩证规律)的学问。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类思想尽快走向“团结一致”的道路,这就是目前哲学中科学主义思潮与人体主义思潮分裂对峙导致哲学困境的必然要求。
  现实科学研究也在呼唤哲学回归,近年来应用哲学蓬勃发展说明了这一点。经济哲学、文化哲学、科技哲学、政治哲学,等等,其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具体科学研究本身不能解决各自领域的问题而不得不求助哲学(总体性观点)的帮助。辩证法强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的存在意义必须在这个有机整体中被决定并加以被理解。马克思哲学认为,作为总体性的哲学是作为孤立片面的抽象思维对立物而存在,一旦具体科学都能进行整体性思维(消除了抽象思维),哲学也就不存在了。而目前的情形恰恰是,抽象思维——作为传统哲学思维的最一般的特征——最为猖獗。
  三
  抽象思维即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对立。
  作为“思维中把握了它的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在诞生之初就明确宣告,消灭“解释世界”的旧哲学,新哲学宗旨关注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明确反对近代哲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单纯强调“消思维于存在”的旧唯物主义,还是单纯主张“消存在于思维”的唯心主义,从而使它迈入现代哲学的行列。现代西方哲学也努力消解近代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提倡“思维与存在的天然同一”是理论出发点,马克思哲学优越于现代西方哲学之根本所在也许在于是他找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天然媒介——实践。因此,我们把之称之为“哲学史上划时代变革”并不为过。
  努力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构成马克思哲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学术传统。这一学术传统与马克思的问题意识是直接相关的,它要求马克思哲学研究必须要有强烈的实践问题意识。马克思由最初的哲学研究进入经济学研究,恩格斯由最初经济学研究进入哲学研究,两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不同的学术进路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④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创始人历尽艰辛所达到的理论与实践之间非同寻常的结合,到后来反机会主义->反修正主义->反教条主义,无不是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
  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哲学本性——实践哲学的内在要求——实践发展,哲学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作为从资本主义哲学脱胎而来的马克思哲学,内容是共产主义性质的,形式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那么,随着超越资产阶级立场的局限这一行动——革命实践的先前发展,它必然需要不断改变理论形式,与时俱进地去把握和吸纳本质上是发展的、全新的马克思哲学内容——在扬弃自己异化的形式中消灭自身。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实践问题意识,对于研究社会主义来说同样如此。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过程中的不得已而进行的过渡阶段,也即是说,社会主义的内容是共产主义性质的,形式却不可避免地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残余痕迹,这同样要求理论上的批判和实践的改造同时进行。理论联系实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促进马克思哲学的中国化,努力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马克思主义没能也不可能给出具体答案,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但是马克思给我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共产主义;留下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是从观念(抽象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运用马克思的思考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并使得出的结论服从于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结果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并同马克思普遍原理大致吻合,因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通过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实践问题意识培养,一方面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问题框架下,关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运用马克思哲学思维方法对所有解决问题的观念进行总体剖析,独特深入揭示和分析“资本逻辑控制体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哲学固有的实践思维方式去总体分析把握关于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各种理论成果,进行提炼、总结,得出新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方法,然后去评估、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使之自始至终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服从于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所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哲学,就不能像传统教科书强调的以不变之“宗”应万变,而应该以变之不变的“宗”应万变。
参考文献: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② 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03.
③ 毛泽东选集.第3 卷[A].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3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