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着不少弊端,如考核形式单一、命题陈旧、考核知识面窄等,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开放性的综合考评;实行形成性考核和期末检测相结合的考核制度,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学科成绩。
关键词:高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实践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院汉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重要的文学现象,获得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就要求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都要服务于这个教学目标。但我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多年来仍沿袭传统的模式,即以闭卷、笔试测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可促进学生强记古代文学基础知识,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是实现课程知识目标的有效手段,但却存在以下弊端:
(一)考核形式单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都安排在期末进行,一次性地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因而不能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命题陈旧。本课程考试基本采用传统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分析论述等,可见,客观题的比例大,主观题的比例很小,侧重考核的是知识的记忆和累积,而轻视了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考核。
(三)考核知识面窄。由于以一张试卷定成绩,因此,师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分数结果上,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及格率,在考前划重点,而学生为了拿到学分,则根据教师划的重点内容死记硬背课本、笔记,这样就造成了考核的知识面狭窄,不利于全面检测学生掌握古代文学知识的实际水平;由于考核知识面窄,学生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很容易及格过关,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见,传统的考核方式疏忽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团队于2010年开始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的课题研究,其中,对本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深入地改革探讨与实践,并初显成效。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一)改革单一的考核方式,采取多角度多形式多次检测的考核方式
变单一的期末闭卷笔试为多角度多形式多次检测的考核方式,以应用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操作型的考核为主要形式。加大平时考查的力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建立形成性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开放性的综合考评,并使之贯穿于教学与学习的全过程。
1.形成性考核方式:形式灵活多样,以训练、培养能力为目标。考核内容及权重分配如下:
(1)背诵作品:背诵内容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张明非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的诗文为主。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布置具体背诵的作品篇目,本课程要求学生共完成200篇诗文背诵任务。考核方式有以下三种:(1)各学习小组组长在早读课监督本组同学背诵并进行考评;(2)任课教师课堂抽查学生背诵情况并评定成绩;(3)在班级举行古诗词朗诵比赛,由教师和班级评学小组根据评分标准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背诵作品考查,可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欣赏能力及吟诵表演能力,增强学生的古文学底蕴。(20%)
(2)读书笔记:(1)课外阅读笔记:要求学生阅读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和查阅有关文学运动、作家、作品的最新研究资料等,字数3万左右。教师和班级评学小组在期中和期末各检查1次并评定成绩。(2)课堂笔记: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对教师的讲课内容尤其是教材没有的学术观点、资料做好记录,锻炼听、记的能力,字数1.5万左右。班级评学小组每月检查一次并做记录,教师在期中和期末各检查1次并评定成绩。(10%)
(3)分析作品能力训练(4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训练项目,并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具体训练步骤是:教师布置训练内容→学生认真阅读作品,查阅有关资料,写讲稿→每位学生上讲台讲解分析,并敢于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师生共同点评→教师和班级评学小组评定每个学生每次训练活动的成绩。此项测试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作品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20%)
(4)专题讨论(2次):教师设计有学术价值的问题或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具体训练步骤是:教师布置讨论专题→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撰写发言提纲→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在讨论时,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质疑,独立思考,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小组长汇报讨论情况 →教师总结→小组长收集本小组成员的发言提纲,并组织本组成员合议评定每个学生每次讨论活动的成绩。(20%)
(5)课程论文(2篇):学生在专题讨论的基础上,将自己探讨的结果写成一篇规范的论文。要求:阐述问题时,观点要鲜明,论述精辟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参考有关文献,每篇3000字以上。教师批改评定成绩,对写得好的论文可向学术期刊推荐投稿。此项内容考核旨在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收集相关资料、思考、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20%)
(6)鉴赏作品能力训练(2次):通过举办演绎文学名著专场汇演的形式进行训练。具体训练步骤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选一部古典文学名著中的片段,改编成剧本。→小组长组织排练。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扮演一个角色,并认真研读作品,深刻理解作品,准确把握自己所扮演的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教师组织演出。要求学生在演出中将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融入所扮演的角色中。→教师和班级评学小组评定每个学生每次训练活动的成绩。此项内容考核旨在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10%)
2.期末检测考核方式
采用笔试(闭卷)的形式,主要侧重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采取A、B卷分卷命题、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
教师命题时,要注意:(1)调整试题结构。尽量减少客观性、知识性试题的比例,增大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如多出一些赏析题、综合分析题,主观题占的分数权重为50%。增大主观题的比例,目的是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创新能力等。(2)考核知识面要广,尽量覆盖到每一章节内容,促使学生考前认真、全面地复习,避免搞考前突击的现象。
教师评卷时,要改革评分标准。教师在给主观题评分时,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均可酌情给分,对答题中有独到见解的则要给予高分。
(二)改革评价机制,采取科学合理的学科终结性成绩评定办法
改革“一张试卷定成绩”的静态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动态、全程的考核,实行形成性考核和期末检测相结合的考核制度,综合评定学生的学科成绩。
学科终结性成绩评定办法:由班级评学小组按如下公式结算出每个学生的学科最终成绩:学科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60%+期末检测成绩×40%。
另,对那些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平时表现中特别优秀者,给予加分的奖励(最高加5分)。此举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即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扎实的文学基础知识,又可有针对性地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还可全方位地测评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效果,对学生的学科成绩做出更实际更科学的评价。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成效
我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经过二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达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不断提高,古文学知识较扎实,阅读、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大有提高。汉语专业2010级、2011级学生在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中均取得优良的成绩,及格率为100%,优良率(80分以上)达60%以上。(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近两年汉语专业学生在自治区、市、学院举办的各类比赛活动中表现出色,如在2011年广西高校“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征文比赛中, 有2位学生获三等奖,在学院“助学政策,助我成才”征文比赛中,1位学生获一等奖,2位学生获二等奖,4位学生获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陈玲.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的思考[J]. 科技信息,2011,(6):144
[2] 翟满桂,谢雨露.《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评改革实践与成效析论[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6):49-51
[3]周红波.关于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方法的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2,(1):102-103
作者简介:陈虹(1966.8— ),女,广西昭平人,大学本科,贵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