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

2015-11-04 09: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在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创新内涵。如何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是现行教育应该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要想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首先要从教育观念上进行创新: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的主体是人——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人民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学习,利用理论指导自身实践。与此同时,人民群众也利用在实践中总结起来的经验不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升华、丰富和发展。因此,在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实践主体,在思想政治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和时代精神,与此同时,要发挥自身主动能动性,通过总结自身学习经验和实践经验,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广的过程。大学生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广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从被动学习到主观认可,从被动接受到能动改造,从机械遵从到灵活运用,将马克思主义发扬光大。
(二)关注人文关怀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在教育领域将人文关怀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人自身的关注,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追求,正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理念。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人生的追求、创造和实现进行关怀,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实现高校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三)确立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随着时代进步和历史发展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结合,以具体国情和学生特点为依据,冲破教育成规,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方式上进行创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始终确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关注学生成长中思想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满足他们对个性尊重、自我理解和价值关怀的渴求,准确把握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本质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长期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都偏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而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阐述和讲解,也就是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解与指导中国建设实践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这就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与武装。在多元思潮的影响下,势必造成大学生的信仰危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本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现实要求。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内容上进行创新,在保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准确性和严肃性的同时,注意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和知识性,注意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占主动性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确立、宣传和普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也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在政治教育中渗透成才教育
  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理想的合格人才。在政治课堂上,要通过对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的分析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同时,在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才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同时,促进他们的自身修养、道德理想和人格素质的提高与完善。
(二)实践性教学方法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将政治教学融入到大学生生活当中。使思想政治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和提高政治素养的需求,也是马克思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1.贴近实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通过对当今社会政治形势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的分析探讨,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和自信心。
  2.贴近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阅历,通过对生活中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的讲解和介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成功理念,使他们树立以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3.贴近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为大学生答疑解惑,使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浪潮中,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有正确、清晰的认识,不再彷徨迷惘。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教学形式的创新
(一)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校园网成为在校大学生接收资讯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快速、便捷、覆盖面广的特点,通过开设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讲坛、微博、博客、读书空间等形式,大力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进程。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呆板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生动化,使大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领路马克思主义理论长期指导我国建设实践中的伟大成就,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伟大作用有感同身受的体会。
(三)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演讲、辩论会、红歌会等活动具有轻松、活泼、灵活性强的特点,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要抢占校园文化阵地,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校园内首先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去感知改革开放的脉搏,去了解社会发展的方向、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巨大威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深化和升华、得到丰富和普及。
结束语:
  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体现。大学生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体对象,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和实践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升华、丰富和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冯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3]陈东海.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7).
[4]戴玉琴,周建超.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2).
[5]董洪亮,周琳.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贴心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综述[N].人民日报,2010,5,26(21).
[6]尹海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社科纵横,2009(11).
[7]陈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
[8]张静,杨克欣,高志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德育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的使命与责任[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作者简介:黄睿,女,(1981.9-),本科,助理会计师,现供职于东莞理工学院党委组织部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