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铜川市印台区教育现状调查及学校布局调整策略

2015-10-16 09:1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加之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开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学龄人口逐年下降的趋势日益明显,校舍空置现象严重,部分学校陆续被撤并,导致区域性学校空间布局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以铜川市印台区教育现状为例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策略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策略建议
一、铜川市印台区简介
  印台区地处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过渡带,是陕西交通“米”字格局中北通陕北、内蒙古,西北连接甘肃、宁夏的交通“咽喉”,是铜川市的中心区域,是陕西“一线两带”建设重要的能源、建材、铝业生产基地。
  印台区现辖城关、三里洞2个街道办事处,陈炉、广阳、红土、金锁关、阿庄、王石凹6个镇,印台、高楼河2个乡和玉华社区服务中心,共106个行政村,23个社区(如图1)。总人口23.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3.8万人,占总人口的57.98%,人口密度为3781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

图1印台区行政区划图
二、印台区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教育现状
  近年来印台区农村生源明显减少,中小学校舍空置现象严重,很多学校陆续被撤并。截止到2011年5月,印台区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84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35所,教学点20个,乡镇中心幼儿园14所。在校生26848人,其中高中6968人,职中1295人,初中6483人,小学10466人,幼儿园1636人。教职工2033人,其中高中367人,职中59人,初中467人,小学871人,幼儿园269人。
  2006-2011年印台区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撤并初级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38所,教学点增加12个。初中在校生减少3114人,小学生在校生减少2740人(见表1)。
表1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基础教育情况统计(2006-2009)

  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受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人口分布状况变化的影响,根据此次调查研究、总结分析印台区学校布局呈现以下问题:
空间分布疏密不均,分布层次不清晰
  市五中服务一马路,北至北关桥,南到水厂,二马路北至北关桥油库,南到新桥,覆盖人口3.1万人;泰山中学服务印台乡的西村、楼子村、前齐村、神武村、等15个行政村及顺金社区(南至北关油库,北到柳湾水厂的城镇居民),覆盖人口2万人;金锁中学、阿庄中学服务覆盖人口仅为1.3万人。
  王石凹中小学服务王石凹矿矿区居民,王石凹街北社区、街南社区、西山社区、王石凹村、王石凹镇苟村、傲背村及炭庄塔村周家沟小组,覆盖人口1.5万;玉华第一中小学服务玉华社区服务中心背塔村的石头坡、南阳坡、水海子、东村4个村民小组及石头坡社区、新街社区的青龙山和自建2个居委,覆盖人口仅为0.6万人。
  广阳镇中心小学服务广阳村、广阳街道和一五三厂社区,覆盖人口1.2万人。城关小学服务一马路新桥路以南,自来水公司以北地区的城镇居民,二马路305省道以南(除唐华小区、煤台及铝厂家属楼),原三里洞标兵楼以北的居民及城关村一、二、六组、河东村,覆盖人口0.8万人。而南塬小学服务王石凹镇炭庄塔村南塬组、郭家沟组,覆盖人口仅为400余人。
学校规模偏小,建设不配套
  目前,印台区小学校均规模262人,其中100人以下的学校12所,占小学校数的36.36%;教学点校均规模17人,每个教学点平均学生数7.3人。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均规模547人;初中校均规模740人,其中300人以下的学校2所,占初中学校数25%,400-500人学校4所,占初中学校数50%。部分校舍条件差,缺乏教学设备与生活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设施的要求,未达到规模化和集约化办学的目标。
生源分配不合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生向城区转移,城区学生逐年增长,城市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印台区尤其是城区中小学校普遍存在有校园占地面积小,生均校舍面积与国家规定标准差距较大,大班额现象严重,其中市五中、泰山中学生均用地面积分别为7.09㎡、11.37㎡,生均建筑面积分别为5.01㎡、6.54㎡,师生比分别为1:19.64、1:16.76,平均班额分别为63、62人/班,学校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择校现象较为突出。
  这些问题的凸显,迫切需要调整印台区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内教育差距,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三、印台区学校布局调整的策略建议
  根据“初中(含九年制学校)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自然村不再设置教学点”的布局原则,对印台区学校布局调整提出以下方面的策略建议:
  a.保留——尽可能保留建校历史长、规模大、管理水平高、教育质量好、社会声誉高的学校,重新设定办学规模,通过调整学校用地规模或保留原学校的用地,调整班级数及建筑规模等方式提高学校建设的建设标准,发挥其办学优势。 
  b.优化合并——对于周边无可扩征用地的学校,同时又与附近学校的施教区重合的学校,通过合并、兼并、联合办学等规划调整和资源重组的方式,扩张优质教育,带动新建和薄弱学校的发展,而使学校达到规范化学校的标准。
  c.迁址新建——此类学校教育质量好,社会声誉高,但用地紧张且学校周边无扩征用地,则可通过迁址新建使学校用地、生均用地等标准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
  d.撤消置换——此类学校其学生人数、师资水平、教学设施配备等均没有达标,且周边无可扩征的用地或合适合并的学校,规划撤销或与其他用地及设施置换。
  参考文献:
  [1] 谭鑫.张璞 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及其调整的思考[期刊论文]-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7(2)
  [2] 陕西教育年鉴 2006-20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