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理论论文

关于课堂观察的初步实践和认识

2015-10-04 14: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大多数学校,教研组活动往往成为听课评课的代名词,多年来几乎固定不变的模式,让许多教师特别是有多年教龄的教师普遍存在教研倦怠现象。偶然的机会拜读了由崔允漷教授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对课堂观察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教研组内听课时试用了一年多,发现课堂观察这种新型的听评课方式很有意义。
一、对课堂观察的再认识:
课堂观察是一种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观察,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除了用眼睛、心智之外,还要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讲求一定的方法,以提升洞察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从理论的层面看,课堂情境具有变化迅速、同时性、即时性、脉络性等特点,课堂观察技术是适合于研究课堂情境的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从实践的层面看,掌握课堂观察技术,有利于发展教师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促进专业发展;有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成对或成组地协作,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团队,促进学校发展;并能为教育决策与教育评价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二、初步的尝试:
我们采用的是团体观察。在准备阶段。我们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的主题、内容、工具、方法与分工。比如,我们确立"课堂提问有效性"为主题进行观察,那么,就要求听课成员观察提问的内容、形式、时机、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等等。观察的工具,我们以现成的量表为主,分析、统计提问的个数、有效提问的比例等等,并用摄像机将课堂进行实录。观察的方法是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相结合的。观察的分工,一般分为分时观察(按观察时间段分工,如每人观察5分钟)、"盯人法"(按观察对象分工,如每人观察若干名学生)及兼有分时与"盯人"的综合法。
第二阶段是观察阶段。要求观察者将自己所观察任务的相关信息尽可能具体地进行采集。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可以对执教者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观察涉及到以下内容:
1、观察教师的教,重点内容:(1)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准确,教学目标如何实现;(2)如何创设教学情境;(3)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4)如何展开教学过程。这是重点内容,重要的是观察教学过程如何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5)教学目标达成度。既要看是否实现既定教学目标,还要观察教学任务的生成与转化。(6)课堂教学氛围。(7)体现的教学理念,渗透的教学思想。(8)教学表达与板书。
2、观察学生的学:(1)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的长度。(2)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与长度。(3)学生的积极探究状态与长度。

(4)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5)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把学生的发展状况和达成的学习目标作为课堂观的关键点。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是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更要看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学生的学习思维是否被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否受到积极的影响。听课过程中或课后,听课人对学生当堂学习的效果进行及时的测试(抓关键,以口头测试为主)。
第三阶段是反思阶段。首先是进行个别反思,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分工进行独立的反思;第二是进行集体反思,根据观察者的独立反思,开展"沙龙式"的交流与反馈,集体反思一般由观课老师和执教老师一起参与。
三、课堂观察带给我们的变化:
1、教研方式正在趋于转变,教研组内正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教研文化。传统的教研方式逐渐显露出三个严重的不足,一是缺少基于主题的研究,所谓的研究没有聚焦的内容,呈现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现象;二是粗放化,缺少精细化的描述与分析,因此,"好象"、"感觉"、"似乎"这类的模糊词汇充塞在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痛不痒,没有"冲击性";三是形式化,以种种先验性的评课套路与话语诠释千变万化的课堂,这种教研方式在生动的教学现象情境中常常会捉襟见肘,无法取得实质性的、针对性的效果。实施课堂观察以来,这种教研方式正在趋于转变。在这里,老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新教师也不再是唯唯诺诺的听从者;每个人的发言必须是基于观察的现象、数据之上的分析,没有新老(教师)之分,也没有高低(职务)之别,只有不同思维的碰撞,不同设想的交流;没有"假如我来上这堂课,就会……"的说法,只有"如果这样改变一下,是不是更好?"的建议。课堂观察改话语霸权为话语平等,出现了人人都能说,人人都会说的局面。
2、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课堂观察所关注的问题通常都是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提问、回答、理答,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活动的效度,实验的有效性等等,所以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大大提高。同时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也由最初的随意式观察逐渐发展到如今的主题式观察。由于课堂观察的起点和终点均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所以这个活动的开展与教师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教研活动的参与性大大提高了。
虽然实施课堂观察我们还是初步尝试,但因为是以研究的方式解决课堂问题,所以给教师提供的帮助是具体的。我们将继续完善课堂观察,让教师真正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毛红燕《以"课堂观察"为载体的教研组研修的实践与思考》
[2].刘德珍《语文听课与评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