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学生课堂自读环节的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掌握、地理知识的整理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自学能力
常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上是说与其照本宣科的教给学生书本知识,不如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其主动的去发现,自觉的接受知识“学会”知识。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课堂自读环节,养成自学习惯
1.1 保证自读时间。每节课一般用约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教材和地图册,根据授课内容自读一般分二、三次进行。明确自读要领。为了让学生读有其法,思有其序,要指导学生自读时掌握要领,教师可根据大纲要求拟小提纲。比如①地理位置;②主要地理事象的特征、规律并分析其成因。学生根据这些提纲来自读,效果较好。
1.2 指导自读方式。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要有选择性,有的要细读、有的要略读、有的要默读、有的要朗读;有时采用图文结合读,有时要求对照比较读和注重联系读。
1.3 突出自读重点。教材内容繁多,不能要求学生面面俱到。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内容,突出自读重点,在有限的自读时间收到最大的效益。
1.4 强调读思结合。要指导学生自读时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积极探究,读出问题所在,读出自已的见解,并适当的进行小组讨论。
2 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要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2.1 图示法。就是利用生动的图像帮助识记的一种方法。在地理图示记忆中,一要重视课本上的现成图像,把课本上的文字内容尽可能的落实到图上;二要注意把易混淆的内容和难于理解的原理及规律设计成简明图示,以便于理解和记忆,如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时,利用课本88页和89页的图示进行比较记忆,就会加深学生记忆。
2.2 表解法。即把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取其精华,提纲挈领地制成表格,或比较、或归纳、或解析,有助于学习和掌握。比如,学生在学习“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时可指导学生学习列表分析的方法。先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列出比较项目,然后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针对所列的项目,配合图象归纳填表,最后师生共同对表格内容进行讨论,订正。我国主要工业基地列表如下:
2.3 浓缩法。即为了达到减少记忆量的目的,对地理教材中某些比较长的语句、词汇加以压缩、删节、归纳,把复杂的内容“化简”,形成高度概括的文字材料,利于学习掌握。在具体的做法上,有的是从材料本身选出的关键性的字词作为“提示点”、有的采用字头,还有的将采用将复杂的地理事物采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
2.4 歌诀法。编写歌诀时,一要注意搞清歌诀中各名词代表的意思,二要注意押韵,使其读起来朗朗上口;三要注意避免语言庸俗化。如巧记中国15个陆上邻国:“月(越南)娥(俄罗斯)姑娘很腼腆(缅甸),蒙(蒙古)着布单(不丹)披三毯(3个斯坦),渡(印度)过(老挝)稀(锡金)泥(尼泊尔)去朝鲜,吧叽吧叽(巴基斯坦)一身汗(阿富汗)”。这样记起来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