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如何提升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效果

2015-07-28 18:3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任务驱动就是将教学内容以布置任务的形式融入到学生的实践学习之中,让学生在自主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在小学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中广泛运用任务驱动方法,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并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细化任务,制定明确目标
  任务的设定不宜太过宽泛。命题过大,学生往往无法准确捕捉操作重点,关注点偏离教学主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要对任务进行细化,让学生明确操作任务。
  例如,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教材第6课的内容是操作键盘。我为学生分别制定了输入字母、输入标点、输入数字等不同内容的任务,意在将这个练习任务细化,让学生在每个具体练习中明确练习的目标。学生通过分别练习,分区分块分别掌握了键盘不同区域的作用。
  键盘操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练习,刚刚接触键盘的学生很难区分不同按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制定任务时,按照键盘按钮的作用进行分类,学生在练习时,思路也就清晰多了。
  二、划分层次,合理拆分任务
  任务的拆分需要教师从两个方面分别关注。首先,对于难度较大或是整体性较强的任务,应当按照难度层次将其进行拆分,使学生能够完成得更为平顺。另外,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掌握程度来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由浅入深
  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教师可以考虑将任务划分为不同的难度层级,引导学生分步骤、分层次地进行操作。由浅入深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接受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教材中,学生学习了画图软件的操作。整个板块学习结束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画全家福的任务。面对这个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我还建议学生,可以先画出一个人的轮廓,然后复制出多个人,再对每个人的特点进行细化。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分步骤轻松地完成了这个练习,并且综合运用了画图形、复制和调整修饰图形等操作,既达到了学习目的,又没有使学生感到吃力。
  2.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不尽相同,对于计算机的接触程度自然存在差异。为了使各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得到适合自己的锻炼与提高,需要教师进行分层教学。
  例如,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前三课中学习了电子邮箱的基本操作。对于从未接触过电子邮箱的学生来讲,这些操作有些难度,但对于平时经常使用电子邮箱的学生来讲,教材上的内容便略显粗浅了。于是,我布置了两个不同的任务:给老师发送一封教师节的电子邮件和给所有联系人分组,并向老师组的联系人群发教师节的电子邮件。
  通过以上任务分层,基础一般的学生完成了第一个任务,便可以掌握教材中的基本要求。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可以额外掌握将联系人分组并群发邮件的延伸操作,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能得到提高。
  三、创新任务,增强操作趣味
  枯燥乏味的任务布置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完善任务布置,增强学生在操作中的学习热情。
  1.实施生活化教学
  将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之间建立联系,这个学科对于学生来讲便不再是难以触摸的了。让学生感受到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好处。
  例如,从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4课起,是关于论坛使用的内容。论坛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个信息技术工具,因此,我给学生提供了几个不同主题的论坛,如音乐、动漫、文学等,让学生依据自己平时的兴趣爱好进入相应主题的论坛,进行浏览、发帖、回帖等操作。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学习得又快又好。
  将操作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可以让学生在个人兴趣的驱动下,自主探索学习内容,让学习充满乐趣与动力。
  2.跨学科综合教学
  各个学科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更是如此。让学生看到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学习中发挥的强大作用,能够大大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小信息技术四年级第12课的内容是如何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学习结束后,我要求大家以自己喜欢的一篇课文为主题制作演示文稿。学生们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后,从网上搜集了相关配图,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既练习了操作,又加深了对于课文的理解。
  通过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操作的同时也意识到,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到任何一个学科学习之中。在学习其他课程的时候加入一些信息技术的元素,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操作中完成学习,既能够满足学生在课堂上锻炼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又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希望教师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更高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