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语文中的诗词学习,是文化的学习,也是美的享受,更是诗意的洗礼。苏东坡震撼人心的篇章,启迪着学生智慧,让学生在口诵心惟之中,感悟、经营自己的诗意人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诗意人生,苏东坡诗词,教学感悟
诗词不仅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无论是在语文高考还是语文高中学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诗词,不仅有益于语文高考,更有益于未来的发展。要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学习知识,提高成绩,收获人生,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更需要学生的涵泳,在口诵心惟之中,感悟、经营自己的诗意人生。王崧舟曾经这样诗意地描写语文的诗意:“诗意语文,应该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美丽姿态,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在此我结合高中语文课本(山东人民出版社)所节选的苏东坡诗词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一、诗意诵读:诗意由口诵,诗词用心读,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传达出最真实的理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基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征,要在紧张的高中学习中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素质,诗词的学习对实现这个目标有比较明显的作用,而到位的诵读有助于更好地走进诗词,理解诗词。
韵律美是我国传统诗歌的突出特点,不诵读很难表现出诗词的优势,苏轼诗词的声韵之美也要通过用心的诵读来体会。高中语文必修4开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东坡最为人熟知的篇章,雄浑壮阔,激昂低回,深沉旷达。要读出这首词的味道,不仅需要饱满的激情,更需要对作者的了解,知人论世才能读出韵味。为创设情境,在学这首词时结合黄州赤壁图、苏东坡画像,导入新课:“这是赤壁图,这是苏东坡,他们在北宋神宗元丰三年相遇,原本穷山恶水的黄州、适合发配犯人的黄州成为了中国文人心中一个神奇的所在;因为一个伤痕累累的人带着文坛政坛泼给的脏水的苏轼在这里蜕变成了苏东坡,因为一篇篇足以照亮后世文坛的锦绣文章在这里孕育,因为一个中国文人心中的具备才华与智慧、品德和意志的完美偶像在这里诞生。苏轼的到来似一道天光照亮了黄州,让我们沿着这光追寻大师的足迹。”这样的导入语帮助学生了解了诗词的写作背景,了解了苏东坡此时的心境。让同学们先自读、再朗读、再精读、后品读,交流评价,提高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能力。在最后一个环节的展示诵读时,男生以先天的雄浑展示苏东坡的旷达豪放,女生则用透彻的理解传达出自己铿锵的感悟。每一句词都在同学们的声音中传达着对诗意的诠释。
《唐诗宋词》选修中课外自读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东坡任知密州(今山东诸城)时所作,刚四十岁。因政见不合自愿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在任上苏东坡为国为民,给地方百姓造福。这也是每个男儿心中最基本的追求:建功立业,闻达于仕途。词场面热烈,情豪志壮。自读后了解大意和创作背景。指导如下:起句语调平稳,吐字饱满,上阕以昂扬语势读起,以自己对苏东坡的理解去读,最后以强音诵读“射—天—狼——”三字,声气结合,取升调结束全词,没有详细指导,有的是自己的感悟。读时有大江大河尽从心中、口中奔涌而出的感觉,即俞文豹《吹剑录》“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特点。
以体会诗意为目标诵读,以诵读作为表达诗意的途径,在体会具体字句的过程中具体感受苏东坡的诗意情怀,耳濡目染,口诵心惟,在学生的心中留下诗的影子,学生会体会到真正的诗意。
二、诗意鉴赏:怀爱诗之心,悟作诗之意,用自己的诗意感受来传达对苏东坡诗意的理解。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块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情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2]苏东坡就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化成了艺术品,而他自己也成了令人敬仰的艺术家。
《唐诗宋词》选修中的《水调歌头》就是苏东坡在中秋时节怀人感时而作的。词作勾勒了一种皓月当空、人隔千里、孤高旷远的环境氛围,传达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对这轮中国人心中的月亮赋予了新的哲学意味。在学习这首词时,除了诵读的要求之外,还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所领悟的,以“苏子的月亮照在我心上”为题鉴赏这首词。学生们在独立创作,合作修改之后展示出的作品令人高兴:学生们的语言已经带有诗意表达的味道,学生们诗意的氛围下理解诗意,传达诗意。有这样一篇“月华如水,积水空明,轻盈洒下,洒在酒上,我连同月光饮酒入愁肠,这皎洁的光在我的心中了。月光皎皎,照彻心底,有的是无尽的思念,有的是清澈的孤独,有的是淡淡的伤感,有的是清楚的旷达,有的是酒后的迷蒙,有的是心中的不忍。惟愿我们在平静的日子里相见相依,惟愿日子能平稳滑过,惟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苏东坡把自己的离愁别绪写成了千古文章,同学们通过诗意的鉴赏把诗词作了诗化的演绎。以诗解诗,虽然学生们没有完全做到,却迈出了脚,种在心底的诗意萌芽。
三、诗意人生: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喜欢诗词,心有诗意,让人生充满诗意。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3]但苏东坡却凭自己诗意的胸怀和旷世文采把平淡生活过出了诗意。“苏轼一生,历经磨难和挫折。但他在不幸的际遇面前,却在人生处世态度上,始终不改其乐。究其原因,除去旷达豪迈的个性使然这一因素外,从思想角度分析,主要的,是儒家乐天知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感召,在其潜意识中发挥着一以贯之的主导作用。”[4]熟练运用佛道儒三种思想支撑自己的诗意情怀,在这样的人生际遇中有如此精彩的人生表现,苏东坡思想的博大和开阔令人敬佩,竟然在一路的贬谪之中,留下一路诗意。
《唐诗宋词》选修中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写苏子在黄州被贬时的生活,学生这样描述她们看到的苏东坡:寂寞荒芜之中,无人能解,无以遣怀,只好以酒来抒发自己的满腔愁情;酩酊大醉之时,一个人看江水听江声。家虽回不去,精神的家园却得以筑起。学生们这样评价苏子的生活:率性诗意,但这诗意是在无奈无法之上构筑出的,是用诗情和诗心建筑起来的,所以这是一种诗意的栖居;而我们在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无助,我们能不能面对滔滔江水生发出笑对人生的豪迈而不是随波逐流的无奈。
学《唐诗宋词》选修中的《定风波》时,学生这样写下自己的感悟:自然界的风雨总是让我们措手不及,但我们不该无所适从,我们应该寻找自己的躲避风雨之处;风雨是对大地的洗礼和滋润。人生的风雨也会不期而遇,不可避免却用心灵去应对,是对人的清洁和锻炼;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中有诗意,把生活过出诗意。
“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5]苏东坡作为华夏儿女的文学偶像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精神价值,不仅用诗词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他本人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智慧和启示。他以开阔胸襟海纳天下的烦心事,酝酿出涤荡我们心灵的诗词。“所谓有第一等胸襟,方有第一等词句,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6]这样一种胸襟还是源自一种心态:他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吸纳佛道儒的思想,来铸就自己的独特胸怀,就像沈从文所说的“星斗其文,赤子其心”。苏东坡用他自己的赤子之心来谱写诗意人生。学生不仅要学知识学技能,更应该学学他这种精神:“首先要保持婴儿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你将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大学者大在哪儿?就大在他们始终有赤子般的纯真无邪对世界、社会永远有好奇心与新鲜感,所以他们心里有无限扩展的空间。”[7]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想法,渗入他的思想,见诸他的行动:即使生活一千次欺骗了他,摧毁他的生活,他还是会一千零一次地相信生活,诗意地生活。有这样的赤子之心,就不会轻易被生活击倒,有这样的赤子之心就会保有学习、生活的激情,有这样的赤子之心才能理解诗意人生,才能诗意地生活。
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在教学中往往成为难点,我觉得在学习苏东坡的诗词时,有意识地渗透这样一种诗意情怀,引导学生像他一样经营自己的诗意人生,那么有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可能会比较好地实现。借助苏东坡的诗意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文学的诗意和诗意的生活。作者:张敏,本文来自《东坡赤壁诗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