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非常时髦的一个热词,谈论教育问题时倘若不涉及核心素养,似乎有落后之嫌。那什么是“核心素养”呢?
这个概念源于西方,英文词是“Key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其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高中的生物学教学中,要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课题——减数分裂,来谈谈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由具体现象,推导抽象原理
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可以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从而把学习当作一种内在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
在减数分裂这节中,笔者是这样开课的:
首先通过“问题探讨”中的果蝇体细胞及配子细胞的图,引导学生比较体细胞与配子染色体组成的差异,从而找出规律。
学生活动得知: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是配子细胞中的两倍,而且配子中成对的相同性状的染色体没有了。
教师设问:“图中的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复习细胞有丝分裂并猜想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
构思猜想的思维过程是:假若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是体细胞中的一半,那么生物每繁殖一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增加一倍。由此推出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生殖细胞在形成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即减数分裂。此环节学生由具体现象,进行大胆猜想,分析讨论,进而推导抽象的原理,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兴趣。
二、引旧推新,建构模型
精子形成过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为此,可将第二小节的“模型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利用“模型建构”的活动来突破本节的重难点。首先将学生分组,每组利用红、黄橡皮泥及白纸进行模型构建活动。教师先辅导学生构建一个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引导学生边讨论边利用模型完成自己猜想的配子形成过程。期待学生经过思考和实践理解只有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如题图所示的配子。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果蝇的配子染色体组成特点,然后请学生利用模型说明如何能形成如图所示的配子细胞。请学生尝试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分裂过程与特点。此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模型建构,使抽象的结构具体化,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的感性认识;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充分发挥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对感性知识的理性概括
对照构建的模型,教师充分发挥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观察书中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图解或者教师利用多媒体逐步展示精子形成过程中各时期的动态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染色体变化,并与自己构建的模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依据图解讲述精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如: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的复制,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及其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的变化。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等相关概念。
最后在教师引导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利用模型,边模拟边用生物学术语讲述哺乳动物的精子形成过程。此过程要求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眼、口、手一起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议”,既能促进大脑的积极思维,又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有效突破重难点。
四、指导学生阅读,获取信息
分析完精子的形成过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减数分裂的概念,从中找出减数分裂發生范围、发生时期、特点、结果四个要点,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减数分裂的内涵。
同时要求学生观察“哺乳动物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解,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引导学生比较精子形成过程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异。此环节能较好的提升学生的观察、获取信息以及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总之,为促进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路线的设计者,选择时机、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探究,为学生铺设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思维轨道。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从中感受主动获得知识的快乐和骄傲。
作者:张小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