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从终身教育看现有教师教育体系的缺失

2023-12-11 18: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教师教育体系的两种不同指导思想


教师教育选择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道路、模式及发展战略。传统教师教育是在分割式教师教育观的指导下,为适应升学教育的需要而对教师进行的阶段性、零碎性的教育培训活动,它强调外在的管理制度,抬高专家的指导地位,忽视了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特征,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和教师职业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师教育,就是坚持科学教师教育发展观,注重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把教师的终生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目的,把教师教育看作一个系统,努力实现教师教育的创新。


“分割式的教师教育”必然走向“终身性教师教育”,这是社会转型、技术进步、教育发展转型的客观需要。首先,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要求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和无线电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及其它传媒技术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学校不再是学生受教育的唯一重要的渠道,教和学的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的职能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在信息化的世界中识别、鉴定、获取知识,指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师不仅要接受职前教育,而且要在职进修,终身学习。其次,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时代呼唤迫切需要教师教育转型。终身教育体系是指“某一社会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核心所构建起来的包括各类教育形式的有机综合系统”。终身教育不仅要求承认存在于社会当中的广泛的、多样化的学习机会的价值,而且强调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与培训机会有机地统一和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的概念,重要一点是教育要贯穿于人生的始终,所以要使教育和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教育的这种发展转型必然要求教师教育转型,并且教师教育的转型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教育这一概念也涵盖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建构终身教师教育体系成为未来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从终身教育看现有教师教育体系的缺失


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师范教育为主,入职教育、在职教育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体系,并正在积极探索网络教育、国际教育等新型的教师教育手段,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将我国教师教育及其制度置于终身教育视角下加以审视,我们还是遗憾地发现其中存在许多不足:


1.体系封闭,教师教育具有滞后性


一个完整的教师教育体系应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研修三个阶段,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和不完全就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长期以来,人们把师范教育等同于教师教育,因而使教师教育局限于职前培养,并认为这种“分割式的师范教育”足以使得教师适应未来的整个教学生涯。教师教育主要是纵向的学历教育与封闭式培训,一般强调专业对口,课程多属智能型或技术型,情意型课程受到忽视,而且空间多限于当地教师进修学校或师范院校,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承担,并由不同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之间,教师教育体系内部及各类教师教育机构之间,以及教师任教的学与沟通,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与闲置、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教师教育选择的单一性与地域的封闭性等问题。


2.效率诉求和技术至上,教师教育质量偏低


目前,教师专业化也己成为我国主流教育思想。促进专业化的发展模式是以“效率”为前提的,强调对教师进行“技能训练”,存在严重的“技术至上”的倾向。教师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以理论培训为主要内容,以技能熟练为基本模式。技能熟练模式得到广泛认可,不少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电化教学技能比武、普通话培训过级”等活动方兴未艾,教师们也对此津津乐道,似乎只有具备此类技能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2)以被动适应为行为特点。学习的方式通常有参加短期教师进修班、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参加研讨会、听专家的专题演讲、进行教学录像观摩等等。教师在严密的监管之下,完全处于被动适应的地位,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科知识和方法手段上,缺少对整个课程从决策、目标、实施到评价的全面审视和反思。更令人忧虑的是,教师自身往往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久而久之,教师对这些专业发展活动失去兴趣与信任,感到缺乏有效的专业发展途径,从而陷入专业发展的“危机”。(3)以追求功利为目标取向。缺少对教育终极目标的理解和认同,工作中急功近利,只把事业作为谋生的手段。(4)专业化的取向导致了在教育生活中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存在着高低之分、贵贱之分、好坏之分和上下之分,导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对专家的理论存在排斥的心理,或因自身教育理论以及方法论水平的欠缺而无法把专家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之中,从而加深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的鸿沟,进而导致对教育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形成障碍。教师教育陷入专业化驱动误区,形成了“被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3.与教师生活隔离,教师教育缺乏激励性、主动性


长期以来,对很多教师来说,在职进修和专业发展可以说是外部强加于己的一种负担,在目标和要求的制定、内容的安排、项目的规划,甚至时间的选择、结果的评价等方面,教师都没有发言权,也没有选择的空间。教师只能以被管理者、被发展者的身份,按照外界促发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人员)的要求和部署被动地行事。更为严重的是,有时接受培训的教师还会成为受批评的对象,专家学者以“先进的”、“超前的”理论与实践“代表者”的身份出现在受训教师面前,慷慨陈词,而接受培训的教师则被看作是“落后的”、“陈旧的”和“无能的”代表,是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是被改造的对象。可见,在传统的教师在职教育中,教师是被动发展的。


4保障体系不健全,教师教育缺乏可持续性


健全的终身教育体系工作中的保障机制分为五个方面,即组织保障、法治保障、协调保障、监督保障和经费投入保障。但是目前的教师教育保障体系还处于初步建设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因而无法保障教师终身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有,没有系统的终身教育法规,没有科学的教育评估方法和权威的教育监督机构,终身教育的资金投入不充足等。


三、终身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对教师职前培养、任职培训和在职进修的综合构想,是对我国教师培养由师范院校单独承担转向多元开放格局后确保教师质量的整体设计;面对教师教育的新格局、新要求,建立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体系显得非常必要。


1.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终身教师教育要求全面发展教师教育,朝开放化、专业化、一体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教师教育开放化就是要求教师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是指除了原有的高师院校外,其他综合性大学也可以参与教师教育,且原有的高师院校自身也日益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教育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培养的教师应达到专业化的水平。教师教育一体化,就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将整个教师教育过程中过去相互隔离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继续教育视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中一个前后相互联系、彼此不可分割的完整过程。通过教师教育改革,逐渐形成一个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为补充,由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共同承担,各种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开放交流的教师教育体系。这就需要打破以往教师教育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建立协调统一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模式;切实解决教师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的经常性的培养经费问题,重视加大对于教师职后培训的经费投入;实现教育教学与教师的学习进修、教师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岗位培训与自主自愿学习之间的平衡与统一。


2.建立现代教师教育制度,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社会监督的机制


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师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师教育,要求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要求协调发展教师教育,做到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统筹发挥政府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和市场适应调节,教师教育机构自主办学,探索建立新的教师教育运行机制。按照“优化公办、发展民办,引进外办,鼓励联办”的发展思路,推进教师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教师教育要把教师的校本发展和学院发展结合起来,而且应更重视教师的校本发展,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自己的终身职业发展。教师教育要把教师的工作与学习进修结合起来,处理好两者的衔接和关系。应建立一整套适应教师连续性专业发展的教师进修制度和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


3.改革教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


传统教师在职培训和专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与统一化等外在性特征无法顾及教师个体状况和实际需要,因此带来了专业发展目标单一、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师教育是科学的教师教育,要求内容、方法都具有规范性和创新性,要求实现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统一。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倡导了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师技能训练,包括普通话技能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训练、教学工作技能训练、班主任技能训练等;90年代末期,以信息技术武装学校教育的进程加快,但“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仅仅局限于学校层面的“信息技术的武装”,或是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健全人格和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成长过程。为了教师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培养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终身学习的教师,教师教育的内容、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求确立研究型教师培养目标,要求通过教师主动参与、探究和反思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学习者主动参与和多样化的反思学习活动,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的持续发展和个性的全面提升。


4.调动教师个体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的终身教育关键在于激发教师个人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是以人性为本,完善并发扬人性,是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的教育。人性是个体生命过程的内在,而学校教育到成人教育到生命结束,人一生的过程就是终身教育的过程,它的外延就是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身,是个体生命的过程。


教师必须是自觉的终生学习者,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教师获得自身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学习技能和态度价值观念的转变,増强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借助包括体验式方法在内的多种学习渠道并辅以相应的后续活动和实践环节才能奏效。


5.完善教师教育的保障机制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体系,其运行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教师教育体系开放与综合发展、教师教育机构的综合化、教师来源的多样化以及教师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势必会造成教师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建立教师质量保证体系与制订教师教育标准体系。为了促进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保证教师教育质量,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了教师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有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制度以及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制度等。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制度方面要建立和健全职前、职后培训和学习制度,使终身学习有章可循;在经费方面要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完善的物质保障。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科学的评价手段为依据,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评估监督制度,完善评估手段,对评估对象做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估,加快终身教师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步伐,逐步形成对教师教育的行政监督体系。


作者:李军(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