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成人教育论文

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发展的思考

2016-05-18 13: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终身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总和,而成人教育在个人终身教育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重要性也更强,对个人的成长发展、知识学习也有着深刻影响。

 

但是成人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缺乏系统性和管理性,如何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实现成人教育的完善和高效发展,成为当前国内成人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以此为着手点,简述了成人教育的作用,并就如何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实现成人教育的最优化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当前我国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外界干扰因素过多,终身学习意识不强

 

成人教育与普通全日制教育相比,在接受知识教育、学习技能知识过程中存在几大干扰因素。首先,成人的学习时间相对有限。全日制普通教育中,学习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或技能教育,不用承担来自社会和工作方面的压力,学习时间相对充裕。

 

而成人作为社会群体,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需要承担各种责任,例如来自工作岗位的职业责任、来自家庭的赡养责任等,因此很难有足够多的时间接受系统化的教育。其次,成人的终身学习意识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弱。

 

成人在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所接触的事物面更广,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也更加丰富,但是由于生活逐渐稳定下来,个人的危机意识也逐渐降低,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渴求程度不高,很难长时间坚持学习,也给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制造了障碍。

 44721-11100115110627.jpg

  2、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缺乏教育激励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人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因此社会上的各种成人教育培训班、成人辅导机构以及成人学历证书考试逐渐增多,一定程度上为终身教育体系下的成人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成人教育市场的管理不够规范,各种私利教育机构的准入门槛较低,因此成人教育辅导机构的整体质量参差不齐,很难满足当前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的发展需要。从政府部门来讲,对普通全日制教育的关注和投入程度要远远高于成人教育,缺乏对成人教育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很难提高成人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即便是开办了成人再教育活动,多数情况下也是企业单位为了自身发展需要而开办的专业技能培训,不仅规模较小,而且适用面窄,很难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

 

  二、终身教育体系下实现成人教育优化发展的措施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思想

 

多数成人在前期教育学习过程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如果不能加以引导和改变,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学习效果。因此,要想实现成人教育的发展,首先就是要加强思想观念教育,树立科学、合理、正确的学习观念。

 

首先,学习是不分阶段的。许多成人片面的认为学习和教育是学生的事,与成人无关,因此放松了对自身教育和学习的要求。事实上,终身教育体系下的学习是部分阶段的,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观念。其次,学习形式是多样的。全日制普通学校的教育主要形式以教师教育为主,而成人教育则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成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网上学习、参加教育辅导机构学习等。

 

再次,成人教育的内容是多样的。成人教育要结合自身对知识的需要,可以是进行工作方面的专业技能学习,也可以是各项兴趣爱好方面的学习等。

 

  2、建立成人教育制度,强化教育奖励机制

 

  终身教育体系下的成人教育与普通全日制教育相比,缺乏激励性和监管性,因此许多成人很难自觉参加成人教育。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提升公民整体素质水平,促进成人教育的广泛开展,将成人教育纳入了立法体系,例如法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颁布了《终身教育法案》,突出了成人教育的重要作用。将成人教育与政府法律相结合,使得成人教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极大程度上刺激了社会公民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应建立成人教育保障机制,制定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规划,逐步实现培训机构与教育资源作为社会的必要消费,并设置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助学金和贷学金等,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提高的人们提供教育保障。

 

  3、构建成人教育网络,优化成人学习途径

 

就现阶段来看,成人教育机构分布零散,并且秩序混乱,给成人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面对这种不利情况,应将成人教育实体办到每一个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让全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成人教育的节点,组建成人教育联合体,共享广播电视、函授、自学考试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教育资源。

 

让社会人人,不论农村还是社区,不论中年还是老年,不论学生在毕业后的任何时候,只要你愿意再学习,都能就近并且及时地接受到他们需要的各种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作者:叶林 王亚君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