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周济强调,以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基础,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这种办学形式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缩短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原则,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领域。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项目化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所以,项目化教学是授之以渔,为学生成功就业打下基础。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他们今后成功的职业生涯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此可见,“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项目化教学是指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结合具体的工作内容完成教师所规定的教学项目。但高职教育中的项目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一些高职院校项目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机械的看待项目教学法。在论述高职教育中如何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文章中,经常看到项目教学中必须分组、小组成员应多少、实施过程应该分几步、应该如何考核等方面的论述,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及理论探讨不能机械化。
第二,项目教学准备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很多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缺乏规范化,基本处于一部分任课教师在各自探索阶段。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并且缺乏制度规范,这不利于保障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推广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二是在项目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研究方法的辅导。完成项目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方法。忽视方法方面的训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不利于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三是在很多高职院校的项目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的资料和手段不很充分或者缺乏多样性,也没有与项目教学相配套的教材。项目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图书资源、网络资源、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实验室、以往项目教学档案及成果展览,等等。这些资源的缺乏影响了项目完成的质量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第三,项目实施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一部分项目缺乏横向关联,缺乏综合性。这些项目有的是一门课程内部能解决的问题,缺乏理论上的综合性;有的是与生产实际或经营活动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样的项目与以往的实训没有多大差别,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的,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教学;二是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缺乏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具体环节和详细设置。项目教学并不能够自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需要人有目的的予以安排和贯彻。例如,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方法论指导、展示示范项目、提供宏观指导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项目评价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一些高职院校还未建立项目教学档案,并且忽视项目成果收集及展示。项目完成过程是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探索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项目完成后的总结很重要。建立项目教学档案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教学资源,项目成果展示有利于鼓励学生创新;二是很多项目评价缺乏“硬性”参考指标,无法保证评价的真实性。目前的项目评价一般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项目评价的指标较全面,包括资料准备、基础知识掌握、知识运用、团结合作、项目报告等。但在如何落实这些指标、哪些指标是关键、如何保证评价的真实性等方面还未深入研究。
二、解决对策
第一,灵活看待项目教学法,关键在于区分项目教学实质与形式。项目教学法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项目教学的形式实质是为培养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而采取的各种手段。项目教学应该紧紧围绕项目教学实质展开教学活动。为此采取的各种教学手段,可以灵活应用。如是否必须分组、小组成员应多少、项目应分几步、考核能否用笔试等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对待。
第二,教学资源是项目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保障,需要教师不断地创造和协调。教学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这主要通过学校的整体规划来实现。教师也应该提供一部分教学资源,如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讲义,甚至编写教材等。
第三,在项目教学中,需要设置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环节。落实各项综合能力指标,需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项目设计应有相应的规划;在项目实施中需重点观察的方面;在项目总结中需突出的内容;在项目考核中应该包括的内容等。
第四,项目总结可以包括多个方面,如思路总结、技巧总结、方法总结等。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项目成果,进行归档整理,展示部分优秀成果。这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创新,有利于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结合。
第五,项目评价应有重点。考核的重点应该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方法和合作能力等。项目评价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也可以包括一定的笔试内容。评价指标如何落实,以及如何保证准确性、公正性,是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项目确定的关注点
1、项目的针对性。围绕项目开展的教学活动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为了解决某方面的知识及应用问题。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项目化教学完成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二是通过项目化实践完成相关领域知识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转化。
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学生的知识是在围绕项目开展工作过程中获取的,因此项目本身必须最大限度地包含所要求传递给学生的理论知识信息和实践技能(包括工艺、质量、标准)信息等。由此可见,项目的选择与设计是具有针对性的,需要根据学习目标与要求作出精心安排。
2、项目的完整性。项目化实践教学将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于真实项目的施工过程,包括对基础设施的调研、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案制订、原理设计、施工设计、施工组织、安装施工和项目验收等环节。所有的这些工作都必须由学生亲自完成,因此设计项目时,必须将所有环节按认知规律有机地融入到项目中。
项目化实践注重学生实践过程的完整性,强调学生完成一个完整项目后所获得的“经历”和“经验”,和在此而形成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因此项目的完整性对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项目的教学化处理。项目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是生产实际中的典型案例。但作为一种传授知识的载体,必然有其教学上的特性,一成不变地将生产实际中的案例移到教学实践中显然是不可取的。必须经过适当的处理,赋予其教学的特性(例如开放性、扩展性等),使其变得更加适合开展教学活动。如前所述的将知识以及劳动技能、协作能力和劳动组织等融入到项目化实践的载体中,并使该项教学载体具有开放性、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和安全性的特征,这些工作均属于教学化处理的范畴。对项目的教学化处理至关重要,它是教师高效地开展教学的前提。
4、车间化教学场景的构建。项目化实践教学要求在真实的工程场景下完成,企业是开展教学的最佳场景。但是现阶段高职学院要做到这一点困难极大,因此教学主要场所依然是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高职教育办学时间较短、高职院校实践基地建设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等因素,目前校内车间化的生产型实践基地尚不完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项目化实践教学的要求。因此需要重新改造或建设生产型校内实践基地,内部的布局上要刻意营造生产企业的氛围(从企业文化、设备管理到各种操作规范等),并引进必要的企业的管理制度。
四、保障机制
1、制定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这套制度至少应包括学生任务书、指导书、教师指导手册、考核制度、安全责任制度、课程教学大纲,如果是在校外企业教学还应包括告家长书、住宿管理规定等内容。制度的设计应主要由学校负责,企业参与。
2、考核制度是一根指挥棒,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可用如下方法考核:第一项主要考核指标包括遵章守纪、爱护财产,尊重(老师)师傅、文明礼貌,熟悉岗位、动手能力强,合计占20%,由指导教师确定成绩;第二项工作业绩以(老师)企业下达的任务为基准,完成指标的为良好,超额完成指标10%以上的为优秀,完成指标80%(含80%)以上的为中等,完成指标60%(含60%)以上的为及格,低于60%的为不及格,此项指标占40%,由指导教师确定成绩;第三项教学业绩,包括实习周记(占10%)、专题报告(占20%)、实习总结(占10%),此项指标占40%,由指导教师确定成绩。
3、教师的认真指导是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保障。由于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刚开始实习时必然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譬如纪律观念、质量观念、顾客观念、安全观念等与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企业的指导老师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像学校的老师那样毫无保留地指导学生,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冲突。因此,校方指导教师必须及时做好有关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
4、报酬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当学生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学习时,报酬是教学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纽带,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时关心的就是报酬和能不能真正学到东西。同时,我们也发现,正是因为企业支付了报酬,所以企业十分重视。
5、学是根本。过分迁就企业而忘了学,教学就会变成“放羊”,这是大忌。工学结合下的项目化教学,一是要求学生“做中学”,学会做事;二是在做事中学会做人;三是要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将来带着问题学理论。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多沟通,让企业的培训与工作的内容尽可能与学校的教学计划一致,请企业的老师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标准制定,请企业的老师参与到教学中来同完成教学任务。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要对本课程有一个系统的思路,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及兴趣发展,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并相应提出或设计出既发展个性又注重全面平衡的教学方案。学校要与企业紧密合作,把企业中的专家请到学校来参与到教学标准制定与教学,以利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和保障,同时,教师也要经常下企业,去一线工作岗位体验工作,把工作岗位中理论、操作、技能分解为单个项目,更好地进行项目化教学。
作者: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