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农村小学由于受到环境条件较差、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缺失、优秀教师流失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与城市学校存在一定差距。笔者扎根农村教育20余年,结合个人教学和管理实践,谈谈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办法。
1.创设敬业乐教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优美的物质环境和温馨的心理环境,美好的环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我校根据“乌木成金,扬帆远航”的办学理念,凝练出以“扬”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三风一训”“主题文化墙”“文化宣传栏”“廊道文化”“班级文化”等环境打造,让师生氤氲在馥郁的文化气息中;小叶蓉、丁香、鱼尾葵、腊梅等花木及学生从山坡上移植的花草,把学校打扮得四季葱绿,花香四溢;亲情聊天室、心理咨询室及时补充孩子清感营养;“三味书屋”“乡村学校少年宫”让留守儿童在课余不仅浸润书香,还学到了艺术特长;“班班通设备”的添置,全面改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其教学辅助作用。师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得安心快乐。
2.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教育教学管理是稳定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为使教育教学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就应该根据学校实情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从而逐步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质量监控体系。我校制定完善了《教学过程督查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学质量监测制度》《业绩考核办法》等,把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与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晋级等挂钩。发挥激励机制,对教学成绩优秀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和家长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影响学生。如我校与镇上一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共建机制,该企业每期对我校优秀师生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向上。
3.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能大大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多措并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一是重视学习培训。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国培、远程培训、市县组织的听课、讲座等活动;邀请领雁专家、市县教育专家及名师到校指导教学。老师在学习培训中获取最前沿的课改信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艺术。二是重视校本教研。每周利用一定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学习培训主体可以是学校教学领导,也可以是骨干教师、学科组长等。另外,教师自主学习并做学习笔记,在每周的集中教师会上分享。三是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学校教研制度规定每学年必举行学科研究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赛课等,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形成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四是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流动性较大,特别是优秀教师考调进城等因素,要求学校培养一批批“接班人”。年轻教师虽教学理念先进,但教学经验不足,课堂上容易“抓瞎”。实施“青蓝工程”“一帮一”等活动,让年轻教师少走弯路,尽快成长起来,填补教师流动的教学“空缺”。
4.落实教学常规管理
“说出千遍,不如做出一遍”,光有教育教学制度而不抓落实,教育教学质量就根本无法保证。作为学校分管教学的行政人员,首先要带头深入课堂、深入教学第一线,特别是要多听年轻教师和年老教师的课,了解把握每位教师每个班级的教学状况,多与老师沟通交流,进行教学评析,优化课堂教学。其次是教导处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督查管理。教学质量是整个教学过程创造出来的,这个过程是若干个环节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每个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着直接和闻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每一个环节。也就是要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培优辅困等的督查管理,跟踪部分教师教学轨迹,以避免出现整班质量不佳的现象。最后就是要对教学进行科学评价。不仅进行终结性评价,更注重教学过程评价,引导、激励师生调整学习状态,积极追求更优异的教学成绩。
5.关注留守儿童学习
农村小学学生中留守儿童居多,以我校为例,约占70%。这个群体的学习成绩直接影响整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尚在形成阶段,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这些孩子的教育就只能依赖学校教育,可见,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可谓决定留守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要提高整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一定要关注留守儿童群体。这些孩子一般l生格内向、害羞,如果他们在生活上无人关心、情感上无人关注、学习上无人辅导,极易变成“学困生”。班主任、科任教师除了经常对他们嘘寒问暖,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外,还应该在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爱心和耐心,如当面纠错、课外辅导、表扬鼓励等都能促进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让他们树立自信。
当然,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还有很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办法也不一。总之,结合本校实际,因地制宜进行策略化管理,就会缩小农村小学与城市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差距,逐步达到教育均衡。
作者:何春兰 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 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