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非常强的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发展、增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更是培养其良好道德素养的关键时期。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媒介和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文化内涵, 寓德于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工作,是当前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系统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我国各民族的精神文化财富,更是用来教育青少年的最佳资源。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文化内涵, 寓德于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以史激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吐蕃、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等等,这些历史人物都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情感,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壮丽篇章。而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我们伟大的民族浩气长存。在当今社会,爱国主义又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动力。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特征,它所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来说,要教导他们热爱祖国,珍惜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青少年由于涉世未深,对事物缺乏是非判断力,极容易被社会上一些消极的思想认识影响。我们必须借助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民族传统美德,引导青少年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心,培养他们奋发有为、立志为国的情怀。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早在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上。千百年来,“信念、责任、崇高、坚毅、无私、博爱、和睦、克己、宽容”等词语,不仅闪耀在文化典籍中,也熔铸成了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和高贵品格。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古老且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在此基础上发展不息,不断壮大。我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用火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而且有关于太阳黑子和新星爆炸的最早记录,因此成为最早有天文学家观测记录和记载哈雷慧星的国家。战国时楚人甘德、魏人石申写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
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其传播对世界的贡献是非凡的、举世公认的。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极其科学地论断:“中国的四大发明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航队规模之大,造船技术之高和装备之精良,在世界上是空前的,远洋航行也比欧洲早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的医学被誉为“伟大的医学宝库”,它以其独特的医疗方法同西医并立,正在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和接受。
二、以史感人,培养学生热爱党的真挚情感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讲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充满激情,歌颂与批判,崇仰与鄙视,赞扬与讽刺,欣喜与愤怒,要泾渭分明。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领导核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就没有出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唯一希望。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采用以情激情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给学生讲述:明朝的戚继光剿灭了危害中国的日本倭寇,清朝的邓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在他们身上体现了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开始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中国的多少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机挺身而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救国兴国的真理,然而他们都没有找到中国的出路。即使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倾毕生精力,也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后,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旗帜,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领导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如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所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中国人民的心声,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又肩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任,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使中国走向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用革命历史中的内容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又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素材鼓舞学生、激励学生,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党之情。
三、以史树德,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具有自强不息、强烈的忧患意识、无比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对外来文化的高度融合等精神特点。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
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历史发展证明,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中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势所趋,而历史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担负起这个重任。
历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的思想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患意识等等,这些都是教师教育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美德的思想武器。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马克思为创立科学共产主义而付出毕生精力的史实,教育学生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井冈山的艰苦斗争和在陕甘宁的大生产运动等史实,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中国近代的耻辱史,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发奋学习,努力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而奋斗。
此外,还要加强历史教师的道德修养,积极引导教师以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教师要以人为本,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要立足历史学科,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寓德于教,铸魂育人。
作者:黄玉耀 来源:黑河教育 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