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讨与对策分析

2016-07-11 09: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我国城市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愈发引发社会关注。但是,由于异地就学政策的演变和家庭背景的差异,农民工子女就学状况不尽相同,且还会因时而变。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

 

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夫妻移民或者家庭移民这种移民模式正在逐年增加。根据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农民工人数大约3500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约700万人。在农民工移民城市的浪潮中,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相伴出现。据六普数据推算,0-17周岁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相比2005年增加1048万,增幅为41.37%,其中随迁子女达2877万,占80.35%[1]。随着两为主教育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公办学校取代民工子弟学校成为其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

 

截至2013年底,全国义务教育教学阶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达1277万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3%,其中,进入公办学校就学的学生比例达80.4%,比2012年略有提升[2]由于规模庞大、增速较快和分布集中等特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热点,也是历年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尽管政府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得大量农民工子女能够较好的接受义务教育,然而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增长的速度远不能满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需求,教育资源仍然十分紧缺,当前农民工子女上学很大比例还是要花钱托关系,并且价格不菲。此外,二胎政策的放行,农民工非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将更高,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

 

  ()教育环境不够公平

 

  由于缺乏各级政府的经济支持,大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投入少,待遇低,软硬件实力跟不上,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因此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偏低,严重影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此外,农民工子女往往以插班的形式就读,但他们受到的待遇与当地学生相比,仍有差别,譬如对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视他们为外来户,个别教师排斥,对他们不关心,不辅导,不疏通,甚至有意疏远[3-4]。此外,农民工子女一般家庭经济较差,接触环境不多,穿着不入时等容易受到城镇同学的嘲笑,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学前和后续教育困难重重

 

  学龄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范畴,农民工难以承担城镇幼儿园高额费用,因此很多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抚养,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另一方面,鉴于现行的户籍升学制度,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后,也难以在流入地参加后续的髙中、大学考试,绝大部分农民工子女难以享受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此外,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的后续教育也亟待解决。城市高中、职校的学费也不菲,农民工的收入也难以支撑他们的后续教育学习,很多人往往初中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没有一技之长,难以适应工作上的要求。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因剖析

 

  长期以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凸显,每年的两会报道也会提及,其形成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如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城镇人口的排他心理等等。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未落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在部分城镇尚未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部分流入地政府并没有考虑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他们视为外来者,没有承担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更有甚者有的城市担心增加当地人口密度,造成当地交通堵塞,并挤占当地紧缺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只想利用农民工建设城市,却不愿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宽松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排外观念的不转变,以及各级政策的难以有效落实,阻碍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讨与对策分析

  ()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当前国家虽然出台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的差距不断拉大,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经济的落后又导致农村教育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教育水平滞后,教育体制改革明显落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更加凸显,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长期以来,尽管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但是部分当地政府从眼前利益出发,一味认为农民工子女教育与本地区的发展无关,相反会挤占紧缺的教育资源总量有限,因此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不愿加大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将其视作负担。此外,城市部分学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也加大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难度。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策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涉及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的协同努力与合作。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5-6]。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阻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本文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剖析,从以下几点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差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要彻底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国家要对农村及落后地区加强资金投入,通过选派、定向培养或培训的方式,提升农村师资队伍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壁垒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落实和解决,也是不能有效衔接后续教育的根源。因此,国家有必要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建立与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统一身份的一元户籍管理制度,并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取消入升学过程中各种身份的限制。

 

  ()加大政府投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

 

  国家要加大财政支持,每年可以从财政留下一部分,专门用于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条件,流入地政府,每年也应预留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另外,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通过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企业赞助、社会捐助等方式,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有了可靠的经费来源。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解决义务教育后续教育问题

 

  为了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避免教育设施闲置和师资出现过剩,必须加大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针对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一般的情况,地方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加强城乡学校间的交流与学习。此外,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壁垒,制定政策,为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后续教育问题服务。

 

  ()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子女教育

 

  家长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重视子女教育。子女教育的责任主要在于政府、学校和家庭三方,而家庭起主导作用。因此,家长应改掉不讲卫生、赌博、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真正做到以身作则。同时,家长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交流,并定期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活动,为子女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作者:丁超林 来源:亚太教育 20162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