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游褒禅山记》教学中成长教育的渗透

2016-06-15 10: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篇即事生议的记游文,王安石将深刻哲理寓于其中,情辞可观,事理可思,经得起推敲且耐得住咀嚼,为青少年启迪心智、涵养才性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所无的陶冶功能,这恰恰是语文教学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所在。文中深思慎取、严谨求学的态度;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事业成功需要志、力、物三者辩证统一的观点依然灼灼其华,虽已千年,仍然闪烁着深刻的思想火花。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1054)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我们知道,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积极主张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目的,以此来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

 

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变法不是一蹶而就的,必将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重重阻碍,因此变法要成功,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但是必须基于现实客观需要,面对当时的局面,荆公做到尽吾志,这种尽吾志也是荆公实行变法执着、坚守的思想基础,这与后来他罢相,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一脉相承。

 

  此游记,托物言志,寓志于景,缘事说理,表达远大的政治抱负、创新的施政纲领和矢志变法的决心。因此说,荆公之意不在于游,用心全在牝牡骊黄之外,在于荆公矢志变法的决心。

 

  一、成长教育的内涵

 

  成长教育(Growth education),是20世纪七十年代初以荣格等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的。提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在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做人、强化心理能力。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借用生物学概念提出生活的特征是生长,教育即生长,要求教育要尊重学生,使一切教育教学合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教育其实质是学生的成长教育,利用课程育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高中语文课堂,学习王安石的这篇记游散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对高中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游褒禅山记教学中成长教育的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材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游褒禅山记》这篇记游散文,不仅在布局谋篇上具有艺术性,并且文章极富有深刻思想性、哲理性,人文性。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课程传统文化底蕴的挖掘,对文章的讲解和对课文进行艺术化的情景设计,让高中生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应景,真正让高中生对文章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升华,以此达到文道统一,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从而为高中生的成长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高中语文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高中课本选择荆公这篇文章,可以为青少年启迪心智、涵养才性方面发挥其他学科所无的陶冶功能,这恰恰是语文教学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所在。正是教书育人的职业神圣感,即便在游记这一最具形象性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也可将深刻哲理寓于其中。

 

  1.《游褒禅山记》深思慎取、严谨治学的求实态度

 《游褒禅山记》教学中成长教育的渗透

  作者在游记第四段中呼应开头:予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以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深思而慎取,就是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做学问,搞研究,不能浮在表面,不能以讹传讹,而要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才能掌握真 知灼见,把学问做深做透。现如今,思想浮躁是世人通病,能静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学术研究造假,论文抄袭之风漫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世人急功近利,一切 向名利看齐,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2.《游褒禅山记》中做事贵在坚持、执着、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华阳洞景点里,有一处洞顶的石块向下延伸,都快要伸到洞的底部,游人经过此处,必须躬下身子,小心翼翼地通过,这里就是王安石文中提到的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之处,现在人们把此处叫做荆公回步。也就是说,当年的王安石等5人,在此遇到了困难,受到阻碍,意志薄弱者的退缩,导致游洞计划提前结束。但仔细考察一番,是不是真的就克服不了呢?显然不是。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这是克服困难的有利条件,但他们在困难面前折服了,屈从了,只能既其中,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的游洞之悔,昭示我们: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树立百折不挠的勇气,团结一致向前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够战胜困难,顶住压力,极夫游之乐。否则,虽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仅一句不出,火且尽就能够让人吓破了胆,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就在所难免了。

 

  3.《游褒禅山记》事业成功需要志、力、物三者的统一

 

  王安石明确提出, 人要能至拥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险远境地, 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志, 二是有力, 三是不能 无物以相之,这是极为正确的见解。第一、 第二是主观条件, 第三中的即客观条件,就是正确处理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关系; 有物相之, 即善于正确运用客观条件。 当这三个条件均具备,而且彼此渗透、相互支持时,险远可至,事业能成, 目的乃达。

 

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字。这个,是指气力。如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字。这里所说的,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

 

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就正面来说。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如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4.《游褒禅山记》人生贵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人生贵在勇于创新。列宁称誉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曾引用了王安石著名的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以此来表明改革的决心和勇气。王安石是个改革家,他的改革思想,创新精神,开拓进取意识,在《游褒禅山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他在文中指出: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就是改革创新。美好的愿景就在前面,默守成规还是开拓进取,取决于人们的志向、能力和外在助力,两种选择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畏首畏尾,虽有能力而不作为,怎么能够观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如果敢闯敢试,敢作敢为,自然能够进入理想的境界。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仍然不能观赏到世之奇伟隗怪非常之观,但其内心是充实的,也是无悔的。这是王安石内心的写照,也是他矢志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力量之源。

 

  作者:李其雄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