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湖南省高职新课改精神为指导,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探索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力图体现专业与产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从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建设专业等问题。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1.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没有鲜明的模式;课程设置不能体现职业岗位需求实际情况,有的教学内容陈旧,不适应生产的实践需要,有的教学内容偏多、偏难,与实践脱节,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与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不相适应,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效果差;项目教学法在专业课堂教学也有所应用,但由于项目本身的综合性、典型性、复杂性,知识的跨学科性和整合性,在实际的操作中出现了课程内容散,整合差、教学容量过大,理论知识够用度难以把握等一系列的问题,未能在深度和广度上有进一步拓展。专业师资力量整体上仍比较薄弱,缺乏真正高技能“双师型”教师;专业实验实训环境落后于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与企业生产过程和工作过程脱节严重。以上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学校培养与社会所需的严重脱节,毕业生素质差、能力低,就业难。
2.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1”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具备网络系统集成能力、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站建设与安全维护能力等3个基本能力,并取得与之相对应的三个技能等级证书;参加一个学生实践团队,利用一年时间完成一个或多个实际项目任务,获取1张校内技能合格证书;通过顶岗实习,获取1张校外技能实践合格证书,最终达到成为网络管理及技术应用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模式图如图1。
图1:“311”人才培养模式图
以 “311”模式为依据,学生可以很容易地为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做出规划,学生将有能力成为计算机维修技师、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等。
(1) 职业能力证书的实现途径以《高等专业院校专业目录》为指导,参考企业员上岗标准和国家职业标准,制定了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的3个基本能力,并将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要求学生获得相应3个技能等级证书。为此学校搭建了两个平台:一是依托学校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每学期开设与技能等级考试相关课程,在课程结束时参加相应技能等级考试。二是通过与主流网络设备厂商合作,如 HCNE——华为认证网络工程师、DCNE——神州数码认证网络工程师等。
(2)校内技能实践合格证书的实现途径校内技能实践合格证书获取,是学生通过参加以 项目开发工作室为载体的学生实践团队来实现的。以国家、省、市计算机类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为依据,建立了 3个项目开发工作室和建立与之相对应的 3个学生实践团队。项目开发工作室承担教师科研、承接工程项目开发、校内工作岗位实习、技能大赛选拔和训练、社 区志愿者服务等任务,也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途径。每个工作室每学期按教学计划安排学生进行工作岗位实习,完全按照企业员工管理模式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 。为此学校制定了指导教师、工作任务、 实践制度等系列配套管理制度 ,确保项目开发工作室有序开展。
(3)校外技能实践合格证书的实现途径学生参加校企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通过企业考 核,合格者取得校外技能实践合格证书。顶岗实习学生不仅获得了企业的实战技能,同时也 为学生本人的就业提供了出路。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了一批企业顶岗实习基地,保证本专业学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企业顶岗实习经历。学校建立了顶岗实习基地管理制度、 兼职实训指导教师选拔等制度,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
3.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本专业每年开展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针对 “311” 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按照典型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通过学习情境的构建与设计进行岗位核心课程及相关教学资源建设,开发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公共课程、核心课程、项目课程、选修课程四大课程结构。 融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构筑以职业岗位生产性综合实训为核心的分层次能力培养。职业基础能力教学层次方面: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学习、办公自动化软件学习、计算机系统组装操作维护使得学生具备计算机系统操作和维护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教学层次方面:通过网络综合布线、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等学习使得学生具备中小型企业 网络丁程施工与建设、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职业拓展能力教学层次方面:通过 DHTML网页设计、网站建设与管理等课程学习使得学生具有网页设计、Web应用开发能力。
(1) 校本教材
根据工作任务库中的工作任务进行教材开发, 教学任务开发,使计算机网络教学按照 具体的工作任务来实施;结合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使开发教学资料不仅具有企业的实际操作性,也满足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使开发的课程具有广泛的实践和移植性。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和合作企业一起研究网络专业,共同研发教材,实验指导教材。
(2 )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要素,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为适应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时要把目前社会急需的知识和技术纳入教学体系当中,针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结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 (the National Certific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Engineer,简称 NCIE)项目要求,作出以下课程设计。
4.实训基地改革
实训设施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硬件条件,学校以参加技能竞赛为载体,推 进“学——训——赛 ”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聘请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制定了本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确保基地建设科学、健康持续地发展。规划以实现工学结合为目标,从实训区域布局、设备添置、实践教学制度改革、实现场 管理等几方面作详细论证,重点做到两个服务:一是围绕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做到实训基地服务于核心岗位能力的培养;二是模拟真实环境,建设具有真实生产能力的实训基地,做到
服务于教师科研和校内生产。规划在五年内建成满足中小型网络设计、施工、管理、维护,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等实训操作,为产——学——学氛围的形成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了神州数码网络实训室和综合布线实训室,提供真实的网络环境,可以让学生实践搭建、配置 、调试网络,使学生能直观、全方位了解各种网络设备和应用环境,真正加深对网络原理、 协议、标准的认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强的网络技能和实战能力。
5.结 论
文章提出的“311”人才培养模式,是对计算机 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与探 索,是 针对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直接满足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合理。该模式 在学校已经实践了近两年,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池瑞楠.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3).
[2]李成忠.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J]. 2O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