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视觉文化视野下的Flash动画教学的问题分析

2015-11-11 09:3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读图时代,广告、影像、摄影、电影、建筑等视觉符号随处可见。“观看,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但自然常见却并非简单。观看实际上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为。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1]
  当前,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他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视觉符号的表现形式日益丰富,Flash作为多媒体网络视觉文化的典型,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在教学中日益体会到读图能力的重要性。教学领域中的视觉文化传播活动,是教师通过各种媒介把教学信息以视觉符号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实现对视觉符号的准确感知和理解,并把对知识的理解用视觉形象加以创造,视觉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一、对以往Flash动画教学的反思
  在以往教学中,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动画的制作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从技术上掌握Flash动画常用的制作手法和技巧。学生是看动画片、漫画长大的一代,经过访谈调查得知他们都喜欢Flash动画,他们对课程充满兴趣。授课教师来自教育技术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编程技术水平较高。上课采用课堂讲授和机房上机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课程成绩由教师根据日常作业和期末电子作品设计综合评定。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问题逐步突显出来,引起我们的反思:
  第一,学生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希望教师的动画制作水平与闪客媲美。非艺术专业的教师怎样才能弥补由于专业背景带来的不足呢?
  第二,教学目标和内容偏向软件技能,着眼于技术实现,降低了学习兴趣,上机练习流于对讲课实例的表面模仿,使一些学生认为高技术就是好动画,缺乏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怎样才能提升画面的形式美感和文化内涵呢?
  第三,学生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Flash动画无所适从,难以准确解析作品所隐含的主题思想。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视觉认知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批判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应该怎样看待网络的视觉传播特性?
  第四,采用教师自行制作的课件,没有指定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深入理解和学习。怎样才能提供满足需要的学习资源呢?
  第五,作业和考试没有固定答案,成绩完全由教师决定有失公平。怎样创建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
  这些问题在很多非艺术类学校的Flash动画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Flash动画教学探索
  Flash动画教学应该怎样应对视觉文化的挑战呢?我们针对以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人员、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1.成立教学团队,追求持续的专业成长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引领至关重要。教师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升自身对视觉信息的获取、解读、使用和评价的能力。Flash教师的专业背景多为教育技术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要想在教学中准确挑选、解读、评价Flash作品,恰当处理学生对同一作品的多种理解和反应,还有相当的难度。为此,我们发掘本学院内部相关学科教师的专业特长,邀请具备美学、传播学、艺术设计专业背景的教师一起组成教师团队,由他们来讲授作品鉴赏、动画规律、网络传播的部分内容。这样的合作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内容的深层理解,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从知识结构、思维模式等方面促进了我们的专业发展。同时,我们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自觉主动地追求专业成长。比如闪吧(www.flash8.net)是国内知名的Flash站点,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下载到各种炫目实用的源码、制作技巧,掌握国内外动画相关的新闻资讯,而且能学习动画设计的原创教程、设计思路、专家评析等。
  2.教学目标关注视觉文化的理解和创作
  Flash动画的创作与展现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由此彰显了Flash动画的技术依赖性。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技术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描述、识别Flash动画中的基本概念,能够熟练运用Flash的各项工具和菜单命令制作逐帧动画、补间动画和脚本动画,能理解并运用现成的源码。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目标不能局限在训练学生的制作技术,与视觉文化有关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是培养视觉审美能力,掌握图形、场景绘制的艺术规律,理解文字、图形图像、色彩的搭配规律,把平面设计原理应用到每个Flash动画场景的制作中。
  二是提升视觉解读能力,准确解读Flash作品中各种视觉符号的含义,理解整个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是具备视觉表达能力,能够完成命题作品的创作,用视觉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同时能够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原创作品,并与读者互动。
  从目标的陈述中可以看出,Flash动画教学关注学生对视觉符号的理解与创作。在丰富的动画资源中,学生不仅要培养感知欣赏能力,还要通过理解、体验、模仿,最终通过Flash动画创作,自主实现思想的表达,从而实现技术能力和视觉文化素养两方面的提升。
3.教学内容贯穿视觉文化素养的培养
  《Flash动画制作》教学内容分为Flash相关知识、场景绘制、逐帧动画、补间动画、脚本动画、动画赏析、综合创作七大板块,包括Flash动画的赏析、设计和创作,对视觉文化素养的培养贯穿其中。其中课堂讲授34学时(50分钟/学时),上机练习36学时(60分钟/学时)。根据课程内容略作调整。详细如表1所示。
  4.教学过程从感知、模仿走向创新
  Flash动画教学具有较强的体验性、操作性,从对动画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一方面着重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还要从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角度对作品的表现形式、思想内容、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做出价值判断。每节课都是从鉴赏知名的Flash动画开始,引发学习兴趣,师生共同解读画面的构成和表现的意义,接下来教师用Flash软件实现典型的片段,同时讲解动画的制作要点。在机房练习时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做出符合主题的小作品。
  在表2中,以“场景绘制”的第四部分“综合场景的鉴赏与绘制”为例,展示了教学过程的顺序、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以及具体的教学事件。
  5.教学评价体 现思想与形式的统一
  Flash动画被广泛应用于网页设计、网页广告、剧情片段、FlashMV、多媒体教学课件、游戏设计、产品展示、电子相册、电子卡片等领域,按照动画的实现形式,有流式动画和脚本动画。不同的应用,不同的形式,评价指标也各不相同。我们结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特点,教学评价内容包括日常电子作业和综合作业。日常作业4个,随堂提交,包括Flash动画赏析、综合场景(田园风光、荷塘月色、阳光海岸,三选一)、引导遮罩动画、脚本动画(大雪纷飞、钟表滴答,二选一),每个10分。综合作业有3个,包括多媒体课件、电子杂志、网页广告,主要以流式动画为主,并通过简单的语句加以控制,每个20分。针对不同类型的Flash动画,我们主要从主题思想、艺术美感、技术实现三个方面制定不同的评价量规。网页广告量规如表3所示,学生分组互评,和教师共同成为评价主体。
  评价的对象除了作品,还包括与设计制作相关的文献资料、图形图像文本等多媒体素材、动画源码、学生的反思部分。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意识的梳理和展现,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
  6.采用QQ群成立虚拟学习社区
  腾讯QQ简单易用、功能强大、互动及时、免维护、零费用,成为互联网中最为流行的交流工具之一。据调查得知,学习本课程的学生都有QQ号码,经常利用QQ聊天、收发邮件、发表日志和照片等。我们尝试采用QQ群(群号71554014),把教学课件、素材上传到群共享中,方便学生下载,弥补没有教材的不足。同时,鼓励学生共建学习资源,有选择地上传与学习任务相关的经验、素材,以供师生相互学习、交流、评价。学生可以在群中随时提问,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解决途径或者建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相长,改善思路、积累经验。 在群论坛中,教师把学生的典型问题整理成“问题专帖”,使更多学生受益,同时依据这些问题适当调整教学。在群论坛中,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发帖提出作业要求,学生跟帖发布作业并点评他人的作业。
  三、总结与反思
  学生们原本就对Flash动画制作充满兴趣,我们的教学探索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仅仅追求动画制作的技术技巧,而且进一步思考制作动画的缘由,分析动画的形式美和思想内涵,把崭新的创意用动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动画变成一件灵动的艺术品。在课堂的作品点评和QQ群讨论中,他们十分活跃,相互协作,鼓励他人,并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听取建议。在对Flash动画的解读和创作过程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视觉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些问题需要改进:第一,对视觉文化的认识比较肤浅。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从阅读到表达思想必然经历一个学习和深思的过程。同样,准确理解视觉信息的表象和背后的隐喻,运用图形、图像、动画等视觉符号表达思想也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怎样更好地把这种学习和实践融合在Flash动画的各教学环节中,是我们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第二,对于学生在QQ群虚拟社区的表现未能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在QQ群中虽然能统计群成员在各种活动中的“参与值”和“贡献值”,但我们未能找到科学的方式评价“参与”、“贡献”的质量。因此,我们没能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还是采用了传统的量规评价方式。第三,Flash动画是基于网络媒介的一种视觉文化表现形式,网络的开放和大众化特性使低俗的动画俯首皆是,显示出对传统价值体系的颠覆和消解。当前学生对视觉图像的依赖越来越突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容易沉迷于轻松的感性愉悦而摒弃相对沉重的理性思维。媒介塑造了人们对世界的态度和看法,怎样培养学生的媒介批判意识,怎样通过图像再现与客观事实的关系,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A].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6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